很多人問我是上哪兒找到我的概念,這似乎暗示好的概念很難找,但事實正好相反。因為根據我二十五年多以來每天努力搜尋優質投資標的的經驗,最大的挑戰並不在於概念的來源多還是少,而在於如何去蕪存菁,留下真正好的概念。儘管如此,在我展開選股生涯之際,我記得我也曾和你一樣千頭萬緒,不知該從何處著手。
我記得我當時想,世界上必定有一條匯集各種概念的川流,一條允許我跳進去並隨波逐流的「概念川流」。我的想法是正確的—不過,因為當時的我還是個新手,所以根本不知道那條概念川流位於何處。
為了幫助你找到那一條概念川流,我要先送給你一個忠告,這也是彼得.林區在一個世代前透過他的書送給我的忠告:先從你眼皮底下的東西開始。不要把你的經驗看得太過理所當然,你應該善加利用個人的經驗。當你開始使用自己的經驗,至少絕對能找到一個值得研究的概念。雖然那個概念不盡然行得通,卻會引導你找到其他兩個概念,而那兩個概念將引導你找到一條讓你獲得其他更多概念的人脈⋯⋯等等。如果你用這個方式向前推進,總有一天,你將會置身在這條概念川流,開心地為了獲取財務成就而奮鬥。
在搜尋具說服力的投資標的時,你不僅應該利用個人經驗,也要使用你的專業經驗。這兩種經驗都非常寶貴,只不過,寶貴的原因各有不同,而且這兩種經驗各有其具體的優點與缺點,此刻我們就要探討這兩種經驗的優缺點。
使用你個人的工作場所經驗
所謂「親不敬,熟生蔑」,當我們非常熟稔某個人、事、物,就會對它產生輕蔑之心,所以,你可能並不太瞭解你在自己平日的工作領域裡擁有多大的優勢。事實上,你比99%的其他投資人更瞭解你所屬的那個小小的經濟角落,所以,你比其他人更清楚這個領域裡,有哪些公司正蓬勃發展,哪些又表現平庸。巴菲特以「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來描述那種產業專業知識,而利用個人能力圈開拓出來的投資概念,有可能讓你獲得非常優渥的報酬。
很多專業投資人對穩固扎根在特定經濟部門的人既妒又羨,只不過,我們不太喜歡承認這一點。儘管我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後,有時候也能培養出幾個不同產業的能力圈,但專業投資人在嘗試瞭解各個經濟部門的過程中,總難免有一點隔靴搔癢的缺憾。舉例來說,一個到訪某城鎮的外地人對那個城鎮的瞭解,永遠比不上當地人對那個城鎮的瞭解。如果你居住在那個城鎮,你一定知道哪些鄰里比較宜居,哪些又比較危險。你會知道哪些居民可疑,哪些又很可靠,而諸如此類的知識,能賦予你某種特有的優勢。
彼得.林區感嘆,多數業餘投資人把那一項優勢看得太過理所當然,並因此未能善加應用這項優勢。他在《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一書裡寫道:「一般來說,如果你對所有醫師做問卷調查,」「我敢說只有非常低百分比的醫師實際上有投資醫療股,投資石油股的醫師應該會更多;如果你對鞋店老闆做問卷調查,投資太空業的鞋店老闆應該比投資鞋業的多,而太空工程師涉獵鞋業股的可能性,說不定比投資太空相關股票的機率還高一些。」這樣的傾向在當時是錯誤的,現在更是如此。當今科技變遷速度之快,凸顯出個人知識的重要性已遠遠超越經濟穩定時期,因為一旦變遷的速度非常快,產業專家與其他人之間的知識落差就會擴大。
所以,請緊緊把握你的能力圈,並從中挖掘投資概念。如果你從事業務與行銷領域的工作,你一定比幾乎所有投資專業人士更瞭解賽富時(Salesforce,譯注:客戶關係管理平台)。賽富時正持續拓寬它的護城河嗎?有沒有人正試圖在該公司的護城河底下挖掘密道?在龐大且利潤優渥的顧客關係管理軟體市場上,是否有任何空間能讓靈活的利基型介入者生存?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你或許知道。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Autodesk、Splunk 及Ansys 等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以下簡稱B2B)型的公司。如果你是在工業設計領域工作,並需要使用電腦模擬軟體來測試新產品的原型(prototype),那麼,你就會比幾乎所有人都更瞭解Ansys 公司有沒有護城河。
談到諸如賽富時和Ansys等只對其他企業銷售的公司時,必須特別警惕一個要點:相較於以個人消費者為目標顧客群的企業,通常這些所謂B2B公司的顧客,比較沒有忠誠度可言。相較於一般對個人銷售的企業,B2B 公司經常無法靠消費者偏好、顧客習性或品牌實力取勝。企業對企業的市場是受價格與績效驅動,這使得B2B 企業的優越條件更加難以長久維持不墜。
更快、更便宜、更好—是B2B領域所有企業最念茲在茲的目標。B2B生態體系裡並不存在品牌護城河;較常見的企業優越條件和海科公司的優越條件類似:某一項「必要產品」的「低成本」生產商。但即使你擁有低成本護城河,還是應該隨時保持警醒,因為競爭對手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在想方設法,意圖突破你的護城河。
基於這個理由,除非你確信某一特定公司的護城河既深且耐久,你對那個B2B領域的獨到見解才充分可行。我朋友漢萊克(Henryk)經常陪我玩撲克牌,身為查帳員的他,最近問我是否知道一家稱為歐特萊克斯(Alteryx)的公司。歐特萊克斯公司的業務是為會計師事務所與其他企業打造一種可用來組織與分析大型數字型數據集的工具。我不知道歐特萊克斯公司的狀況,但我問了漢萊克幾個和該公司有關的疑問。它是市場領導者嗎?他回答:是。你能想像如果沒有這家公司,你還能做好你的工作嗎?他說:絕對無法想像。他解釋,雖然歐特萊克斯公司不是最低成本的生產商,但市場上較便宜的產品,明顯較該公司的產品劣質。最重要的是,使用歐特萊克斯公司的產品後,漢萊克的公司獲得了非常大的生產力回報,而且,他目前還看不到有任何競爭者能做得比歐特萊克斯好。
聽到他的這些回答後,我隨即鼓勵他進一步落實這個概念。
使用你個人的消費經驗
但在研究必須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科技公司時,使用的研究方法則和鑽研個人工作場所利基的方法完全相反。舉例來說,每天有數十億人使用蘋果公司和亞馬遜的產品,所以,世界上多數人都瞭解那兩家公司的經營成果,也知道它們有多重要。由於這兩家公司的優點幾乎是人人皆知,所以我們較難取得和這兩家公司有關的獨特見解,因此也較不容易透過那類獨特見解來創造比別人多的價值。
然而,在研究這類企業時,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掌握優勢。如果要研究消費性科技公司,通常必須檢視更深一、兩個層次的問題。
每個人都知道亞馬遜是電子商務的領導者,且多數人也知道較小型的獨立商家會使用亞馬遜的平台來銷售商品。不過,較少人瞭解很多那類小型商家痛恨亞馬遜對他們收取高額的手續費,並因此轉而投入Shopify公司(譯注:加拿大的跨國電子商務公司)的懷抱。
Shopify 生產的軟體讓小型企業得以創設自家的虛擬店面。商家可在Shopify 做幾乎所有他們在亞馬遜做的事,而且,他們付給的Shopify手續費更低。有些人稱Shopify 為「反亞馬遜」(the anti-Amazon),
而它那「隨插即用」式(plug-and-play)替代方案,確實也為顧客和股東帶來非常大的利益。自Shopify 在近七年前IPO後,股價已經上漲四十倍。
相似的,多數民眾知道網飛公司掌握了影片串流領域的支配力量,但較少人聚焦在另一個事實:網飛需要仰賴特定裝置,才能連結到民眾的電視機,而六科匯流公司是那類裝置市場上的支配者。
六科匯流公司最初只是一家生產無差異化硬體的企業,但它已將它在中介裝置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轉化為一座二十一世紀初的收費橋。目前家家戶戶都安裝了許多六科匯流公司生產的裝置,這逼得各個串流頻道不得不與六科匯流公司分享它們的一部份訂閱費用,以免失去它們在六科匯流心目中的地位。股票市場已經注意到這個事實:從六科匯流公司在四年前IPO 後,它的股票表現已顯著超越大盤。
即使是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也偶爾可能被投資人視而不見。不過,那樣的機會經常只有在市場崩盤時才會出現。想當初,我也是在網路熱潮崩潰時,才有幸以蘋果公司的資產清算價值(葛拉漢風格)介入它的股票。而在正常的市場上,盈利能力可作為幫助你發現那類價值的重要工具。每個人都知道亞馬遜是佔有支配地位的企業,但較少人瞭解它的價格也相當誘人。
「數位落差」一詞被用來形容技術為較有錢、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帶來的利益高於它為較窮且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帶來的利益,不過,世代之間也存在數位落差。較年老的投資人是向諸如彼得.林區之類的人學習如何投資股票市場,而且,他們應該也曾經由這種投資法而獲得相當好的報酬。不過,較年長的投資人並未受過和新數位經濟體系有關的訓練。相較之下,較年輕的投資人則完全不同,他們生在數位時代,當然瞭解科技,也無須再接受任何訓練。然而,歷經三次不同市場崩盤走勢驚嚇的較年輕投資人,卻已經不再信賴股票市場。當今年輕投資人對股市的不信任程度,達到大蕭條以來最高。
總之,較年長與較年輕的投資人各有他們的知識落差,這些知識落差傷害了他們看清整體投資情勢的能力。因此,「購買你熟知的東西」原則有必要適當微調。誠如我在引言中提到的,較年長的投資人瞭解市場,但不瞭解科技,而較年輕的投資人則瞭解科技,但不瞭解市場。除非這兩個族群都能修正這些知識落差,否則他們將雙雙難以從今日的經濟動態中獲利。
給較年輕投資人的常識性忠告
研究數據並保持理性
考量到你曾經歷的幾次市場崩盤以及你目前的財務體質,你絕對有充分的理由不信任「這個體系」。目前還深陷大學學貸且未能顯著從大學教育受惠的人,當然有理由認定美國不是一個「任人唯才」的國家,也有充分理由相信這個賽局大致上遭到操縱。
然而,放任那類經驗引導你偏離正道,並投入迷因(meme)股與狗狗幣(Dogecoin)之類領域,則是愚蠢至極。加密通貨的領域或許有利可圖(第十二章將更詳細探討這個議題),但在你跨入那個奇特的領域以前,我鼓勵你先設法熟悉美國股票市場的數據:過去一百年來,美國股市創造的財富,遠比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場所都來得多。我知道表面上看起來不是如此,但數據顯示,即使是在最騷亂的世代,美國股市都是絕佳的投資場所。從1988年起(即千禧世代誕生年的中點)即使股票市場出現許多次起伏,但平均每年還是增值了大約11%,明顯高於標普指數百年來的平均年度漲幅9%。
從1988年開始,美國房地產(你的另一個重要傳統投資選擇)的價值,平均每年只成長4%。如果你在1988 年投入1萬美元到房地產,且沒有使用任何債務,如今那筆錢將變成大約3.5 萬美元;但如果你把那筆錢投入某一檔股票市場指數型基金,它現在的價值將接近原本的十倍。而如果你找到能打敗市場的優秀企業,成果甚至會更好。
我承認,一旦投資股票市場,有時確實會被困在一些讓人極度煎熬的情境。新冠肺炎病毒剛開始大流行時,股市在一個月內重挫了30%,這樣的下跌速度堪稱史上首見。在那類時期,感到害怕是天經地義的。不過,即使在這些煎熬時期,我們還是應該保持理性,並銘記班.葛拉漢有關「市場先生」的高見。一旦遭逢那樣的時期,你應該問自己:股票市場是什麼?答案是:股票市場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現價值的場所。如果能內化這句真言,將它化為你的信仰,那麼,你就會把市場的拉回當成一個好機會,一個趁著跳樓大拍賣搶購偉大企業的好時機。
你熟知科技;現在應該精通方法
對科技的熟悉讓你擁有某種優勢,但除非知道如何善加利用這個優勢獲取利益,否則也沒有實質意義可言。大致熟稔科技並不夠,你必須瞭解要尋找擁有什麼護城河的企業,還要瞭解一個優質的經營管理團隊具備什麼特質。此外,你也必須熟悉基本的評價工具,唯有結合前述幾項能力,才能找到既偉大且價格具吸引力的企業。本書第二部就是聚焦在這個主題。這是第三代價值型選股流程的精髓,而如果你先前略過這些章節,我鼓勵你回頭閱讀那些內容。
另外,你也應該適時跳脫現代數位生活的靜電干擾,這一點非常重要。生在數位時代,最不方便的事之一,就是每天得面臨大量刺激因素的轟炸。我這個世代受的教育要求我們要閱讀早報和收看晚間新聞;但如今,來自手機的資訊就像從消防水栓噴出的水,又大又急,除非你關掉它,否則它不會自動停止。所以,關掉手機吧,或者至少過濾一下資訊,只接受明智的資訊就好。否則你的大腦最後會被一大堆數據塞滿,套用工程師的表達方式,你最終只會接收到100%的雜訊加上0%的訊號。
投資的「賽局化」(gamification)是導致你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引領這股風氣的是諸如羅賓漢(Robinhood)等鎖定年輕人市場的股票交易平台。羅賓漢因成功行銷一款靈巧的應用程式而迅速成長—一群年輕人在它的廣告中說著諸如「我是一個破產的大學生,投資可能對我的未來大有幫助」之類的話。套句千禧世代的口頭禪「wait what ?」(等等,什麼鬼啊?),我並不反對把投資明訂為一種賽局;畢竟那是讓投資變得既有趣又有挑戰性的因素之一。不過,它是一種特殊型態的賽局,而如果你誤解這種賽局的本質,最終一定會在競賽過程中犯下失誤。投資不是輪盤遊戲;也不是機率賽局,而且,贏家和輸家無法在幾分鐘、幾天或甚至幾個月之內判定。投資是一種長期的賽局,一種獎勵技能與策略的賽局,最重要的是,它會給予多年堅持且努力不懈的人非常優渥的獎勵。
當然,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也是一個自由的市場,你絕對能用你想要的任何方式來參與這場投資遊戲。不過,如果你試著慢慢來,而不妄想快速致富,就能累積更多的財富。企圖快速致富的結果,通常是痛苦的覺醒和災難。歷史上另一位知名的記板員—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他是現代人所謂的當沖客)—留下的教誨迄今仍歷歷在目。李佛摩是一位能幹的投機客,他曾因賺了太多錢而成了波士頓所有股票經紀商的拒絕往來戶,當時他還未滿二十歲。李佛摩分別在1907年大恐慌與1929年股市崩盤期間,藉由放空股票(也就是賭股票將下跌)而致富,但他也不止一次因投機失利而破產。1940 年時,面臨另一次個人財務危機的李佛摩,沒有再次選擇勇敢面對,而是選擇在荷蘭雪莉飯店(Sherry-Netherland hotel)的衣帽間,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自己的性命。
千萬別步上這位投資前輩的後塵。不管你投資什麼,都應該秉持班.葛拉漢在一個多世紀前發明價值型投資以來,所有價值型投資人都堅持的那種耐心和紀律嚴明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