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機兵棋推演》日美聯手能阻止北京吞併台灣 但是將付出沉重代價

兩岸國際

2月24日俄軍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滿一周年前一天,聯合國大會以141票的壓倒多數通過決議,譴責俄軍對烏克蘭的攻擊,要求俄羅斯撤軍,呼籲盡快實現世界和平。

聯合國以141票的壓倒多數通過決議,要求俄軍無條件撤出

決議案重申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該措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只具有政治影響力,而且中國、印度及伊朗等32個國家棄權,俄國等7國投下反對票,凸顯西方國家難以外交孤立對付莫斯科。

隨著俄羅斯軍隊開進烏克蘭,台灣是否會被共軍侵犯?成為民主國家關心的焦點。根據統計,2022年,北京向台灣防空識別區派出創紀錄的1,737架次戰機,包括台灣周圍的領空和中國沿海地區,這超過前4年的總和。

美國情報顯示2027年底以前共軍很有可能犯台,美日台韓等亞太國家都加強本國防禦能力、軍備或是聯合演習,來防範日益囂張和擴張的共軍。

日本智庫推演美日台軍聯手,能夠阻止北京吞併台灣

《日經新聞》24日報導指出,日本智庫模擬顯示,如果日本和美國捲入中國和台灣之間的軍事衝突,他們能夠阻止北京吞併台灣,但是美日的軍事人員和裝備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笹川和平基金會」(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s)的台海危機兵棋推演顯示,日本將損失多達144架戰機,自衛隊傷亡將高達2,500人。美國可能損失多達400架戰機,1萬多名士兵傷亡,但是中共解放軍將無法奪取台灣的控制權。

演習假想一場兩岸軍事危機,假設中國在2026年以兩棲軍隊入侵台灣,模擬台海戰爭將持續4天,一直持續到1月21日。

約30人參與這次兵棋推演,包括前日本自衛隊軍官、日本和美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

日本允許美軍使用自衛隊的軍事基地、沖繩和九州的民用機場

這場戰爭演習讓中共解放軍與日本、美國和台灣軍隊進行較量。假設解放隊建立一個能夠部署所有空中、潛艇和水面艦艇能力的台灣前線指揮中心。美軍很快出手反制,向台灣及周邊地區派遣核動力航空母艦和最先進的戰機。

日本首相隨即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且允許美軍使用自衛隊的軍事基地、沖繩和九州的民用機場。

如果台灣真的發生軍事衝突,即使日本沒有受到共軍直接軍事攻擊,日本軍隊也可以動用集體自衛權,並派遣軍事人員與美軍合作。

在演習當中,日本若得知中共解放軍計劃攻擊美軍使用的自衛隊軍事基地後,就能夠將這一場衝突定性為「生存威脅」。

若共軍攻擊日本軍事基地,東京將此衝突定性為「生存威脅」

海上自衛隊的軍艦與航空自衛隊的F-35隱型戰機機隊聯合作戰,反擊中國解放軍的導彈襲擊。

最後,共軍將被美日的反擊壓倒了,台海軍事衝突在2周多一點時間裡就會停止了,解放軍的軍事後勤補給線被切斷,美日聯軍控制台灣領空時,對共軍的最後一擊就會來了。

根據日本智庫設想,中國總共將損失156 艘軍艦,包括2艘航母,以及168架戰機和48架軍用運輸機,超過4萬名共軍士兵陣亡或受傷。

結論是,儘管解放軍部隊攻打台灣的行動受挫,但是它給民主國家台灣、美國和日本帶來人力和物力損失的巨大成本。

共軍將受挫敗,但美日台將付出巨大成本

智庫預期,在衝突中台灣恐1萬3千名士兵傷亡,損失18艘軍艦和200架戰機,美軍傷亡總計約10700人,損失19艘艦船和400架戰機。

日本自衛隊將損失15艘艦艇和144架戰機,包括F-35和F-2,日本軍事基地將成為共軍攻擊的目標,導致自衛隊人員傷亡約2,500人,平民傷亡從幾百人到一千多人不等。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3年也進行一系列模擬2026年兩岸衝突的兵棋推演。

日本可能在台海戰爭損失26艘軍艦

根據1月份發布的推演結果,中國在24種情景中的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成功入侵台灣,但日本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它在基本情景中損失100多架戰機和26艘軍艦。

「笹川和平基金會」和CSIS假想的軍事演習都以2026年當時武器庫和軍事能力為前提,這意味說,如果中國明顯增強解放軍的軍事實力,2026年實際戰爭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中國正在追求快速的軍事建設,有些專家表示,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角力2025年將對中國有利,特別是中國正在加緊建立核武器庫。

中國有278枚可瞄準日本的中短程彈道飛彈

根據日本防衛省去年發布的年度白皮書,美國目前有3,800枚核彈頭,而中國有350枚;另一方面,中國有278枚可瞄準日本的中短程彈道飛彈,美國沒有這些導彈,因為它是《中導條約》的締約國。

「笹川和平基金會」的高級安全研究員渡部恆雄表示:「我們必須在能力所能及的時候,為重大損失做好一切可能的準備。」

此外,中國在信息戰、太空發展和網路戰方面取得進展。

「在演習中,中國將竭盡全力避免與美國直接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台海危機存在以下風險:中國可能試圖在沒有任何實際軍事衝突的情況下統一台灣。」渡部恆雄預測。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