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4月砍藥價定案》台灣藥費佔率高於各國?洪子仁:其實突顯「支出面不足」問題

醫療政策

健保砍藥價定案了!

健保署1日晚間公布,因受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過去2年藥價均尚未檢討,而缺藥風暴也一度延後公告的藥價調整方案,今年調整金額維持先前決定的81.8億元,新藥價將於4月1日起上路。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指出,本次檢討的藥品約有14,000項,其中約8,500項未調整,共調降5,475項藥品價格,另外調升36項藥品價格,調整品項數為自102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起最少,以減緩衝擊。

黃育文強調,為確保供藥穩定,此次藥價調整因應藥品短缺事件設有3項原則,包含已低於地板價的藥品不調整、調整後低於地板價則以地板價為限、已向食品藥物管理署通報並經評估確認短缺的藥品也不調整。

此外,黃育文也表示對於調整後藥價,廠商有不敷成本情況,可於公告後2週內檢具成本分析資料向健保署申請重新核價,在未完成重新核定前,暫不調價。

不過究竟砍藥價能救健保嗎?是否會讓缺藥問題繼續惡化?

(延伸閱讀:衛福部缺藥「5大機制」 藥師批「緩不濟急」 國民黨團籲提至行政院層級處理 )

立意良善的制度,若十年如一日不變就會產生衝突

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因為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導致塞港,造成原物料成本大幅上升,影響所有生醫藥產業供應策略,也因為疫情造成缺工現象,這些都屬外在背景因素。

「但缺藥問題還有幾個重要面向,包含原物料的供應、價格因素、民眾的使用習慣、分配問題,像是大型醫院幾乎沒有缺,但小型的基層診所藥局就會受到影響,這些更需要好好探討。」

洪子仁表示,DET制度從民國102年一直到現在,一開始立意是好的,希望透過藥物支出目標制控管藥品費用增長的速度,「從控制下來的餘裕、降價後的金額,可以挪做健保的其他用途,包含加快新藥的引進或是增加其他項目的給付、讓點值可以提高等等。」不過他強調,「一個立意良善的制度,如果十年如一日沒有改變、沒有思考外界的環境,就會開始產生衝突跟問題。」

洪子仁舉例,「第一個,經過這10年來DET制度後,放在同一平台比較的話,台灣的藥價跟澳洲差不多,算是目前全世界最低的,剩下包含鄰近國家中國,藥價都比台灣更高,這樣合理嗎?日本、韓國、歐美法都高於台灣不用多說,但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藥價都比台灣更高,所以整體政策確實達到抑制藥價的成果,但我們也看到當藥價已經降到無可再降時,是否應該回頭來看整體健保支出面的問題?

台灣藥費佔率高於各國?其實突顯「支出面不足」問題

洪子仁指出,目前國內藥價一年約2,400億,健保總額8,175億,大約是28.9%的佔率,「這個28.9%的藥費佔率,之前一直有人詬病說為何其他國家的藥費佔率都是約18%左右,我們台灣高出快10%?我的解讀是,不是台灣的藥費絕對金額特別高,是因為我們的支出母數太低,所以藥費佔率提高。」

他解釋,如果今天台灣在健保支出面不是8,175億,而是1兆的時候,佔率就變成24%了。「我把藥費2,400億除上國內生產毛額(GDP),結果竟然發現藥費總額佔GDP約是1%,韓國是1.5%、日本是2%,這證明我講的,韓國跟日本的藥費佔GDP的比例都遠高於台灣,也代表28.9%佔率是驗證了支出面不足、母數太低的問題。」

洪子仁表示,經常性醫藥支出佔GDP比例越高,基本上健康指標就越好,這在社會型保險國家(NHI)最明顯。

「台灣現在砍藥價,再怎麼降也是降那些常用的三高藥品,但是經過這樣一個調降後,藥價看似有下來,但因為其他新藥不斷進來,整體藥費增長率還是往上走的,這個往上走是全世界的趨勢,台灣如果要用這樣的手段去抑制,就會造成一些藥品退出台灣。」

洪子仁解釋,當藥品價格因採購價已比支付價格高,不管本土或是原廠,這些藥廠就會考慮不做台灣的生意,或是本土學名藥的廠商轉做較高利潤、脫離健保的指示藥或是保健食品,「因為廠商也要求生存,如果他只有一條產線,他會優先生產哪一個藥品?」

台灣就醫便利、可近性高,但洪子仁強調要認清支付面不足的問題。(攝影/張瀞文)

支出面不足導致缺藥,還讓台灣「健康指標」落後其他OECD國

洪子仁強調,一個政策再怎麼良法美意,十年如一日不變就會出現疲態,而這個疲態反映的是整體台灣支出面不足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支出面的越來越不足,不但讓缺藥或是廠商不願供應或生產的問題被突顯出來,這10年來也慢慢反映在民眾的健康指標,落後於OECD主要國家,像是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五年存活率、平均餘命等。」他表示看似是藥價調降的問題,其實源頭就是支付不足的問題,「如果支付價格夠,就可以讓廠商有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怎麼會供應不足呢?」

他也提到現在還有很多藥會斷貨,就是因為自由市場機制導致的結果,「如果被健保納入指示藥,你的支付價格可能不到2塊錢,如果脫離健保的指示藥,在外面一顆可以賣到10塊錢。」

專家:政府勿頭痛醫頭,應系統係考量讓健保永續經營

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日前卻公開稱要將指示藥設定地板價,「如果是這樣,是不是反而讓指示藥還是會繼續留在健保裡?基本上指示藥目前一年約20億,佔8千多億的20億金額不算大,可是當時《健保法》裡明令指示藥是不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如果民眾自行用指示藥就能解決他的健康初期問題,就不會耗用到醫療資源。」

但他也提到,台灣就醫便利、可近性高,出門三步就有一家診所可以看,「自己花錢買指示藥還更貴、更不方便,但我們要花多少費用來支付這個代價?如果民眾認為這是一個好制度,就要認清我們的支付面不足的問題,不能說什麼都要但保費不增加,這樣一定會撐不下去。」

洪子仁也建議政府,在做所有政策的同時,應該要做系統性的考量,「不要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採取短暫性的措施,頭痛不只要醫頭,而是要去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