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公布2023年報告(超連結),警告2035年時全球將有過半人口處於超重或肥胖狀態,屆時相關經濟損失將高達一年逾4兆美元,這不僅約等同全球GDP的3%,也相當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造成的經濟衝擊。
世界肥胖聯盟主席鮑爾(Louise Baur)表示,2023年年度報告是一項清楚的警訊,如果各國今日不加緊處理肥胖問題,未來恐面臨嚴重後果。世界肥胖聯盟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目前是唯一針對肥胖問題成立的全球性組織。
12年後台灣每5人就有1人肥胖
如果各國不盡快採取預防和醫療措施,世界肥胖聯盟預估,2035年全球超過40億人為過重或肥胖,佔世界總人口51%。該聯盟對過重的定義為BMI ≥25kg/m²,而肥胖是BMI ≥30kg/m²。
目前全球每7人中有一人肥胖,然而12年後全球肥胖人口恐達19億人,約美4人中就有1名肥胖者。
報告預測2035年台灣人口將有19%屬於肥胖,屬「中度風險」國家,然而2020-2035年成人及兒少肥胖人口年增率分別為4.1%、5%,成長速度「非常快」。
和台灣同為中度風險的國家還有中國(18%)、香港(18%)、南韓(12%)、印度(11%)。超高風險包括美國(58%)、加拿大(49%)、澳洲(47%),低度風險則有新加坡(9%)和日本(8%)。
小時候胖不是胖?兒少肥胖拉警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顯示,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2017-2020年為50.3%,近年呈緩升趨勢。
世界肥胖聯盟指出,全球兒少肥胖率成長速度比成人更快,若以2020年為基準,2035年男童肥胖人數將增加一倍至2.08億人,女童則增加1.25倍至1.75億人。
相形之下,台灣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7.1%、25.4%,國中生為31.3%、29.9%,分別微幅下降了1.7%、1.4%。
肥胖一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讓美國登月19次
此外,2035年全球因過重及肥胖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將高達4兆32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2兆元),約是2023年台灣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2兆7191億元)的48倍,這筆支出還足以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阿波羅計畫登月19次。
從GDP佔比中來看,美洲區域的損失最高(3.7%),而西太平洋區域的實際損失金額最高(1.56兆美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西太平洋區域包含台灣、中國、日韓、紐澳等國。
過去常有一種迷思認為,肥胖是專屬高收入國家的「文明病」。這些國家的肥胖率普遍確實較高,然而報告點出,中低收入國家的肥胖率增長速度最快,而他們正是最難以因應肥胖及其後果的國家。
世界肥胖聯盟根據一國的醫療體系和預防政策,公佈了「因應處置肥胖問題全球排名」,183個國家中前三名是瑞士、芬蘭、挪威,敬陪末座的是索馬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尼日。
前十名全為歐洲國家,前段班還包括南韓(17)、日本(20)、澳洲(24)、美國(41)和中國(47),新加坡(71)和印度(99)屬於中段班,倒數十名裡有8個非洲國家。
停止汙名化!肥胖是一種慢性病
「我們無法再承受忽視肥胖率逐年攀升的後果。」世界肥胖聯盟執行長雷斯頓(Johanna Ralston)強調,肥胖是一種會復發的慢性病,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不該歸咎於個人,而是環境、食品、健康照護體系有所缺失。
6日世界肥胖聯盟將把這份報告上呈聯合國高層政策會議,呼籲協助各國採取行動,採納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預防和管理肥胖提出的建議。
國民健康署也強調肥胖成因複雜,除了飲食和運動因素,也受基因、心理健康和外在環境影響,不能單純歸因於個人問題。而若將肥胖汙名化,不僅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降低民眾就醫意願。
2022年11月台灣肥胖醫學會進行「全台肥胖認知」調查,發現正在減重的人裡僅14.7%尋求專業協助。該學會建議,若民眾BMI超過27且控制體重3個月以上不見成效,就應該尋求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