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度「兩會」政協與人大於3月4、5日開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正式續任國家主席及軍委主席,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6日舉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分析兩岸關係及中共政權未來走向。
中國傳將成立整合公安、國安各系統的「內務委員會」,還有進一步整合科技與教育系統,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指出,無論如何改革將繼續依循「個人集權」與「黨委擴權」路線,可以預見黨力量會進一步強化,相對地國務院權力將遭削弱。
至於兩岸關係,中共似乎將今(2023)年定為和平發展「交流年」,這並不代表他放棄「硬的一手」,料未來中共將對台交叉運用軟硬手段,但這種兩面手法也會互相干擾。
寇健文舉例,中國官方應該思考所謂「恢復交流」是單向或者雙向,又是否能保障交流者的安全和討論空間?中國當局管制愈加嚴格之下,兩岸學界往來都有所顧忌,因此他呼籲北京讓雙讓學者安心交流,不受政治顧慮桎梏。
(更多相關新聞:中國改革派時代結束!李克強總理任內最後一次報告後裸退)
對台政策仍是遏獨促統、軟硬兼施
「兩岸關係或許是春暖了,但還沒花開。」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特約研究員郭瑞華表示,中國對台政策仍是遏獨促統、兩手策略交互使用,區別對待台灣朝野及官民代表。
所謂春暖,郭瑞華指出,2022年九合一選舉後中共對國民黨重返執政又燃起希望,新國台辦主任宋濤、海協會會長張志軍等人身段柔軟,宋濤近日不僅會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也與高雄里長等基層社團會晤,是劉結一掌國台辦時所未見。
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王信賢也認同,由於國內社經問題,中共今(2023)年在外部與兩岸議題上追求穩定,不願節外生枝。
不過,「我認為(中共)絕對不會揚棄一國兩制,但會進行調整修正。」王信賢相信,中國在這方面的涉台論述將凸顯「求同」並淡化兩岸政經上的差異,例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報告中強調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
寇健文補充,這種對中華文化民族的強調是「戰術性的」,只要《第三次對台政策白皮書》的內容不改,中共希望達到的統一方案一定如同2022年以來的香港。
「疑美論」、「倚美論」之爭將是2024大選主軸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不斷強調美中是競爭而非對抗關係,台灣大學政治系主任張登及直言,實際上「美中已經從競爭走向對抗。」
新時代大國外交下,張登及指出,中共以「反霸」名義批評美國,一方面區分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國家以避免挑戰「整個西方」,一方面全力爭取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南方國家。
張登及相信,美台政治動能仍大於兩岸恢復交流的動能。而如果美國黨爭非常激烈,打「台灣牌」動機強烈,或者中國20大後的開局之年經濟狀況不如預期,北京希望在其他方面加碼求表現,台海風險就會相當高。
談及台灣近日的「疑美論」與「倚美論」之爭,張登及從國關學術角度分析,雙邊都是對特定美國政府在特定時期的戰略判斷、利益排序進行評估,只是前者採取「避險」(hedge)態度,後者則是「扈從」(bandwagoner)的搭便車立場。
王信賢肯定台灣不管哪黨執政安全上皆倚賴美國,這並無疑義,然而他並不認同「疑美論」必定是由對岸認知戰推動的說法。無論如何,過去慣常的統獨上升為「戰爭與和平」之爭,他預測「疑美論」和「倚美論」仍會繼續激烈競爭,並成為2024年總統大選主軸之一。
(更多相關新聞:俄烏戰爭一週年》「疑美論」就是「投降論」!中國學到最大啟示是必須斬斷台美關係)
習「大反動」下中國政策不可預測性驟漲
中共釋出機構改革消息,儘管目前尚未公開方案細節,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梁書瑗指其方向就是要「強化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解決一個問題分屬兩三個部會的「官僚碎裂化」困境。
改革重點領域包括「金融」(打擊腐敗、強化監管)、「科技」(資源分配、指定創新領域)、「國安」(整併國安及政法系統)三大面向。至於如何具體進行組織重整,梁書瑗認為中共將更高度仰賴黨組織、強調中紀委的政治監督角色,並掌握議題設定權。
「改革已死,現在是以改革名義來反改革。」法國CY賽爾吉─巴黎大學(CY Cergy Paris Université)教授張倫以「大反動」評論習近平人治色彩愈來愈重,打破數十年來建立的規矩,透過組織重整安插習家軍至外交、軍事等專業性機構,造成反彈和不滿。
此外內外不確定因素急遽增長下,習一方面以加強社會控制回應,一方面又強調需要一定自由空間的經濟發展,這種「一邊備戰、一邊建設」的無解內在矛盾,使中國政策出現搖擺不定的特性。
「中共長期敵視並恐懼外界,這是它的文化,改革開放(反而)是比較特殊的時期。」張倫表示,如同上述人事操作和矛盾,這種不安全感同樣反映在中國政策上,因此「台灣相關部門、精英和經商者都必須意識到,未來這種(政策)不可預測性將急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