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廟宇與河邊洗衣場 故鄉回憶 懷舊之旅

地方生活

時間的洪流下,故鄉的景致正一點一滴的改變,稍縱即逝的回憶,唯有以文字和鏡頭記錄,讓記憶的場景得以回顧,城市的發展脈絡得以爬梳。本期邀請到旅日攝影師張連宏,以豐富的拍攝經驗,記錄下臺灣已日漸消失的河邊洗衣場文化,以及家鄉的信仰場景。按下快門,對故鄉的眷戀映入眼簾。

凝聚社區的盛會

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廟前有布袋戲或歌仔戲等演出,居民辦桌邀集親朋好友來家作客,當時認為客人越多越有面子,許多人就算沒有錢也要「標會仔」來請客。當天每個巷道都擠得水泄不通,彷彿全豐原的人都擠進庄內,顯現出「庄腳人」的熱情與好客。可惜隨著時代變遷,在地人移居、外地人搬入,每年大拜拜的請客習俗就漸漸淡化到幾乎消失了。

萬年宮是翁子地區的信仰中心。

萬年宮已有50多年歷史,記得是在我小學五年級時開始建造,每當下課或假日都會去觀看施工情形。當時不懂那是什麼工藝,只覺得師傅阿伯們好厲害,在艷陽下爬到高高的屋頂,用剪刀將玻璃剪成一片片黏在水泥上,沒幾天就成了龍鳳。還有一位師傅用水泥捏出人物與動物的形狀,等水泥乾後再彩繪出栩栩如生的立體人物。

獨有的信仰美學

退休後回到故鄉或是旅拍時,總會對廟宇的屋頂藝術特別關注,到了2021年底拍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在臺中舉辦的「藝湛登」授證會活動,介紹了剪黏藝術大師陳三火,大家熟悉的大甲鎮瀾宮、北港媽祖廟、豐原慈濟宮等處都有他的大作。

萬選居當地人成為「張厝」,春節時庭院裡十分熱鬧。

還有一位泥塑藝術大師杜牧河,他出身捏麵尪仔(捏麵人)家族,將此技藝延伸到廟宇,唯一不同的是捏麵人是先將顏料加入麵糰拌勻顏色、捏造成形,廟宇則是先捏好成形後再彩繪。至於萬年宮的剪黏和泥塑作品是否出自國寶級藝師之手?經我採訪多位耆老,皆說當年參與的長輩都不在了,似乎已難以考證。

一旁的「萬選居」在2003年2月登錄為歷史建築,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景點。萬選居早期我們都叫「張厝」,每當春節時庄內的人都會聚集在庭院廣場放鞭炮、彈彈珠、尪仔標,還會聚集一些打香腸、賣鳥梨仔糖、棉花糖、麥芽糖等小攤販,可惜這種溫馨的故鄉情景已不復見了!

洗出濃濃人情味

豐原市區的慈濟宮也有著非常精緻的剪粘藝術。

鄉鎮村落裡更有故鄉情懷的景致,就在河邊洗衣場。農業年代灌溉用水道穿越鄉間,附近居民建造簡易的蓄水引道,用來洗農具、作物以及洗衣。當時庄內曾經去戲水過的洗衣場就有9處,有一處叫「井仔腳」,早期是庄內最乾淨的湧泉水洗衣場,當時還沒有洗衣機,民眾家裡有自來水的也很少,因此生活用水都會到井仔腳挑水回家,再倒入大水缸備用,自來水普及後已看不到這些畫面。

翁仔社現存的洗衣場為熱心村民在921地震後停水期間興建。

921大地震發生後,自來水管破裂造成一段時間無水可用,當地人好心築起一座洗衣場,讓附近庄民們可以使用。之後又有善心人士出錢出力,將河床舖上水泥,裝上擺放衣服的水管,並加蓋遮陽屋頂,甚至還有從外地騎車來洗衣的人。好奇地問他們為什麼喜歡來這裡手洗衣物,不是丟到洗衣機就搞定了嗎?她們異口同聲說,手洗過就會愛上這個過程,可以免費用水兼運動,而且又可以跟大家談天說地,有如生活趣事的情報交流中心。

沙鹿的母親之河

旅拍中發現在沙鹿區南勢溪(位於大肚山西側)有處保留完整的古早河邊洗衣場,其水源來自天然湧泉,生態也保持很好,是很多小學的校外教學必到之處,夏季也有不少家庭前來戲水。據說這處水源從4,000年前便有人類活動蹤跡,終年供水穩定,尤其臺中地區冬季及春季幾乎沒有天然降雨,沙鹿居民食用、飲用、洗衣、清潔、灌溉等用途,皆仰賴南勢坑溪的水源。南勢溪是一條湧泉溪,也是沙鹿的「母親之河」,長久以來提供居民日常需要。

南勢溪的洗衣場仍有不少民眾前來使用。

另外一處洗衣場是在南勢溪的支流,靠近龍山國小的對面,由當地好朋友帶路,就在一棵天然遮陽的大榕樹下,是很有古早味的河邊洗衣場。聽當地人說,早期的河水清澈見底,後來附近住家、工廠漸多,附近的居民都會在工廠上班前來洗衣服,所以早上8點過後就不見人影。

村民在河邊洗衣除了方便,更有著濃濃人情味。

我造訪全臺多處古早河邊洗衣場,曾問過一位阿婆,這麼多衣服是全家人的嗎?阿婆說:「只有老人家的啦,有問過媳婦有要洗的嗎?拿來阿母幫你們洗。結果,年輕人回答,還是洗衣機比較放心啦,擔心河水沖洗不乾淨,衛生上真的沒問題嗎?」這就是令人感觸最深的,因為隨著工商業發展,廢水排放導致河流汙染漸漸嚴重,要看到社區眾人邊洗衣邊聊天,充滿鄉村濃濃人情味的生活情報站景象,似乎只能隨著回憶,接受它在時代的巨輪下漸漸消失了。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