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小孩要怎麼教?民團提出配套措施

社會議題

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法務部也在3月14日公告民法1085條修正草案。現行條文內容是「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未來修正內容將會刪除「懲戒」二字,而衛福部也將研擬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讓家長們擔心未來會很難管教小孩。

法務部:只是針對過時的「懲戒」等用語進行修正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司長鍾瑞蘭解釋,現在還在蒐集意見的階段,父母未來還是可以管教小孩,只是這次要針對過時的「懲戒」等用語進行修正。在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以及我國《兒少法》的相關檢討中,都有聲音認為我國的規定應該全面檢視法規清單,所以法務部才會著手進行修法。她並強調,「父母對子女還是有教養的權利,只是禁止採取暴力行為。」

另外法務部除了說明修法的具體理由,也表示法務部和衛福部兩邊會分開修法,一定會做好相關配套措施再上路,請家長們不用擔心。

原《民法》第1085條刪除懲戒二字後,條文將會調整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而針對衛福部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過去沒有人具體訂定出第49條不得對兒少身心虐待的內容,造成各縣市的判斷標準不一。他們現在要重新檢視調整,修訂出7大類千萬不可以做的行為。

身心虐待無標準,未來會訂定規範方便判斷

目前修法認定的「身心虐待」,將回歸「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包含疏忽照顧、體罰和其他形式的酷刑,殘忍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來自成人和其他兒童的人身欺凌,例如徒手或持器具毆打、捏掐、打耳光、拉扯頭髮或踹踢、心理虐待、精神淩辱、辱駡、情感淩辱或忽視等,還有恐嚇、威脅、蔑視、孤立、性侵害、性剝削、性騷擾及其他的性不當對待行為、剝削或不法利用兒少勞力,例如供人觀覽、街頭乞討;對兒少犯罪或利用兒少犯罪,像是車手、以及其他不當對待行為等。

張秀鴛指出「管教權」與「身心虐待」並不一樣。她表示教養孩子不建議用打罵的方式,暴力零容忍、零體罰是核心觀念。如果打孩子變成了習慣或是對孩子造成了影響,社工調查後真有發現不當對待之情事,必須提供親子課程等資源給家長學習好的教養方式的機會。

民間團體樂見其成,防止假管教真虐待

對此台少盟聯合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兒童權利聯盟、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等多個民間團體,共同表達樂見,願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的修法方向,並堅定防止假管教之名,行兒童虐待之實的決心。

台少盟暨兒權盟理事長林月琴表示,1979年瑞典就已經拿掉懲戒權,目前世界上總共有60幾個國家,尤其是「不打不成器」的亞洲國家日本、韓國也都已經拿掉懲戒權,台灣也應該要走在前端才對。

目前我國法律實務經常可見「刑嚴民寬」的狀況,原因除了「傷害罪」的刑責較輕,涉及民事案件的逾越懲戒權爭議則多與離婚、扶養、親權或監護權歸屬有關。如果認定較嚴格則可能造成較廣泛的影響效果,導致法院在「以身心暴力方式作為家長懲戒權的手段之一」的認定上,較為寬鬆。未來如果新修法條通過後,即刪除「懲戒權」的概念,除了避免混淆懲戒與管教的概念內涵外,也明示保護教養的手段,不可對子女為身心暴力的行為。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兒童應被視為獨立的個體,需要的是尊重和溝通,而非教訓和打罵。民法親子懲戒權修正的目的並非限制家長管教孩子,而是去除「懲戒」觀念,防止暴力成為管教方式,期待此次修法對減少假管教之名的兒童虐待行為有所助益。

民團提出配套措施,家長不再擔心無法管教

對於家長支持方面,林月琴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更多配套措施,例如提供父母喘息服務等等。目前家長的困境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為大宗,修法以前,衛福部已經製作過《正向教養手冊》提供0-6歲幼兒家長相關的教養心法與策略,另外也在部會官網提供親職教育相關教材,包含教養子女技巧、預防偏差等主題的參考資料,但還是建議相關部會搭配修法,也可以同步更新相關資料及內容,並提出更多教養實際案例作為家長們的參考。

人本教育基金會主任秘書陳志遠表示政府終於不再因為是家內事就置身事外了。希望法務部可以注意到家長所表達的需求,並不是繼續打罵小孩的權力,而是需要國家提供充分支持,例如社區以至於國家提供助力,從強化親職教育、增加友善親子空間、完善幼托系統、提供育兒喘息服務等方式,全面支援父母。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黃聰智表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拿掉懲戒是觀念的改變,是向社會宣示對暴力的拒絕。黃聰智強力呼籲相關部門,修法只是開始。透過本次修法,除了宣示拒絕暴力,更應該針對親職教育,進行深度的討論,明確提出政策方向以作為配套措施。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