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心靈為自身居所 召喚自然的建築人曾志偉

職人

對曾志偉來說,建築是一門擁有無限可能的學問,當生活於其中的人與物件發生變動,隨即轉換了氛圍與層次。因著迷空間之美,促使曾志偉踏入建築領域,並在2003年成立工作室「Divooe Zein Architects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開啟探究建築設計思考的旅程。

從獲頒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的「大溪老茶廠」、受ADA新銳建築獎肯定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到備受好評的「勤美學森大」,都可感受曾志偉不拘一格、與自然連動的建築風格。他對建築的偏好在大學時期即展露無遺,彼時他最崇拜的有機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一反當時現代主義「形隨機能」的建築主流,主張重新找回人、土地與建築的和諧關係,讓建築更貼近生活,也更有生命力。如此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在曾志偉與峇里島邂逅後得到進一步強化。

勤美學森大以「集村」為邊界,讓人為活動不干擾森林生態。(Divooe Zein Architects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提供)

旅居峇里島 滋養設計的心靈原鄉

「因為員工旅遊第一次踏上峇里島,就深刻感受到這裡是我心靈歸屬的原鄉。」曾志偉笑道,島上村落以祭儀建構起敬仰自然萬物的世界觀、緊密深刻的人際連結及奉公參與的凝聚力,每座村落都宛如獨立自治的城邦,人們彼此支援合作,土地、信仰和社群都是安定心靈的重要支柱;居民發自內心的溫暖笑容,讓曾志偉深刻感受到「安定」是生而為人的需求,也是生活與建築應該追求的本質。

曾志偉於2003年成立建築工作室「自然洋行」,並頻繁前往鍾愛的峇里島旅居,同時進行設計研究,期間認識理念獨特的旅宿品牌安縵(Aman Resorts)。安縵的概念是「在地生活」,但並非流於表面的建築形式仿造,而是從「一件最微小的在地生活器物」為發想,以生活細節向外逐步拓展出建築的宏觀全貌,低調形塑舒適安全感的隱形存在,不喧賓奪主、由小而大的「逆向思考」與設計定位啟發了曾志偉,其後在每個設計案上他也敦促自己秉持同樣的精神與態度,以扎實的前期設計研究推導出設計策略。

大溪老茶廠是曾志偉的經典設計案例,從光線到器物排列,都注入與土地連動的豐沛生命力,建築風格在台灣可謂獨樹一幟。(Divooe Zein Architects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提供)

從細節出發 以人為本的建築實踐

「大溪老茶廠」是曾志偉落實「從細節發想思考」的經典設計。這座建於1926年日治時期的日東紅茶工廠,有著歷史刻痕和時代紋路,曾志偉接手後進行基本清理,開始從「茶器」出發,蒐羅各種新舊茶器,從茶器排列推及盛放茶器的桌椅,再到空間的疏密與動線,如實呈現歲月軌跡的同時,也細緻考量採光、風向及周邊植被地貌的景觀,讓來訪的人們可以愜意地靜下心來,依著玻璃窗外水光粼粼的池塘景致,慢慢品味茶與歷史。

大溪老茶廠是曾志偉的經典設計案例,從光線到器物排列,都注入與土地連動的豐沛生命力,建築風格在台灣可謂獨樹一幟。(Divooe Zein Architects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提供)

為期5年的實驗計畫「勤美學森大」則是一項以人為本的設計實踐。比起一廂情願地講述「與自然共生」,曾志偉更重視「適切適用」,將建築集中在適合人活動的森林谷地,以「集村」形式區隔人和大自然的邊界,讓人在建築之中可以找到最舒適的位置,大自然亦不會受到過度干擾,兩方安定自處。集村也可見曾志偉注入巧思,像是將基地原有的大石頭活化利用為餐桌,讓置身其中的人回歸本能直覺的狀態,以此創造非日常的儀式感。

梳理安定秩序 自然而的建築哲學

歷經峇里島的心靈洗滌、經年與各種設計案交手,建築之於曾志偉不僅深入探究人和土地的關係,也擴及自身意想不到的層面,像是建築與所在地的產業、傳統文化和信仰活動,與當地原生的自發秩序亦是息息相關,建築不能也不可以是孤立的存在,這也呼應曾志偉為「自然洋行」一名賦予的「自然而然」和「多面向發展」的意義,建築應是從土地自然而然生長出的秩序。

大溪老茶廠是曾志偉的經典設計案例,從光線到器物排列,都注入與土地連動的豐沛生命力,建築風格在台灣可謂獨樹一幟。(Divooe Zein Architects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提供)

曾志偉所詮釋的「建築人」,並非以建築強加自身觀點在原有秩序之上,而是在考量相對關係、雜糅設計研究的不同想法與元素之後,為建築的存在細細梳理出一個安定的狀態,也展現出他包容、開放、不帶強烈主觀意識的個性,「安定是人最本質的需求,人最終都需要這樣的安定狀態。」曾志偉說,只有找到自己能夠安定的位置,覺得自在放鬆,才有餘裕探索更多,這也是他以投身建築多年的體悟,所樸實定調的建築哲學。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