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2021年8月以來,每月官方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年增率皆超過2%,其中食物類年增率漲勢更是驚人,引起民眾感受強烈;核心通膨率也從2022年3月開始也持續超過2%;然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於抑制通膨的效果究竟如何,一直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
通膨與貨幣政策研討會聚焦通膨議題
由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大學經濟系、台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2日共同舉辦「通膨與貨幣政策研討會」,邀請包括現任央行理事兼中研院院士李怡庭、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吳聰敏、中央銀行理事兼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陳旭昇等人進行專題演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因任期屆滿請辭的前央行副總裁、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也出席研討會聆聽,他僅在研討會的問答階段提出簡短看法。
陳南光強調,通膨預期對於通膨的影響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忽略了通膨預期的重要性,很可能就會對於通膨產生誤判,「不管造成通膨來源是屬於供給面還是需求面,只要引起通膨預期的鬆動,最後還是會回饋到通膨,因此若忽略掉這點,政策上的反映就會造成誤判。」
其次則是不可忽略研究的重要性,陳南光指出,央行總是自詡是所有政府機關當中專業度最高的機構,既然有這樣的自詡,就應該要有所依據,「你的政策都應該要根據研究來制定,而不是倚靠個人經驗與判斷,將有相當侷限性。」
(更多新聞/最新》與楊金龍理念不合?陳南光回台大教書 政大朱美麗接任央行副總裁)
現任央行理事李怡庭也呼籲央行應關注房地產價格
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李怡庭則認為,通貨膨脹跟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有關,央行維持物價穩定,不僅是保護一般民眾的貨幣購買力,更是保護低所得家戶的生活水準,尤其寬鬆的貨幣政策會造成資產價格飆升,例如,房價上漲後,經過一定時間就會移轉到房租上漲。
李怡庭也舉例,歐洲央行(ECB)除了以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上漲率2%為法定目標之外,也研究將房價(自用住宅房產價格)納入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結果ECB發現,納入自用住宅房產價格的物價指數,更好地呈現出家庭部門真正的消費支出,也可以更佳地反映貨幣政策的傳導。
回到台灣,李怡庭指出,根據2022年CPI年增率,房租上漲貢獻度為0.26個百分點,但到了今(2023)年1~2月房租上漲對於CPI貢獻度提高到0.35個百分點,由於房價上升會推升房租,而房租上漲的壓力未來仍可能提高,由於具有僵固性及持續性,極不利於物價穩定,因此從物價穩定、金融穩定、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都必須關注房價,例如,應該編制納入房價的物價指數,提供央行貨幣政策更全面的決策依據。
(更多新聞/陳南光專題演講臨時由吳中書「代打」 許嘉棟直言:央行內部壓力還是滿大的!)
陳旭昇建議央行應進行消費者通膨預期調查
長期觀察央行貨幣政策的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吳聰敏則提出3點疑問,第一是,他認為,油電價格凍漲是造成物價穩定的假象,但央行總裁楊金龍卻認可油電凍漲的措施;第二,CPI的居住服務指數的上漲率也可能被低估,但央行似乎也不在意;第三則是,物價指數是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若央行總裁不在意物價指數是否正確,那麼貨幣政策是依據什麼?
現任中央銀行理事、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陳旭昇則是提出實證研究論文,主要探討通貨膨脹的持續性與通貨膨脹預期之間的關聯性,從結論來看,透過美國的資料,通貨膨脹預期確實對於預測通膨持續性具有相當好的預測能力,其次是,消費者通貨膨脹預期也勝過專家學者的通貨膨脹預期。
陳旭昇強調,美國聯準會忽略通貨膨脹的預期,因而沒有及時採取因應措施,造成將來實施升息政策必須用更大的力氣、更過頭的方式去處理,也就是暴力升息,另外,太晚採取行動的成本除了必須暴力升息之外,也進一步侵蝕了央行的可信度。
陳旭昇也說,台灣央行從未對外說明台灣通膨預期的現況,其次,儘管央行從2020年8月開始進行「學者專家通貨膨脹預期調查」,但至今央行從未公開或是提供理事會參考;最後央行也沒有做「消費者通貨膨脹預期調查」,因此陳旭昇說,若沒有辦法掌握這些數據及資料,如何做適當的貨幣政策,以及如何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果?
因此,陳旭昇建議,台灣央行應該比照各國央行進行「消費者通貨膨漲預期調查」,他認為,「這應該不會是太難的事情,絕對做得到,只是看要做或不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