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金斯柏格(Tom Ginsburg),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國際法與政治學教授,美國律師基金(American Bar Foundation)研究教授。
前情提要:
6日英國為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與王后卡蜜拉(Camilla)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加冕典禮,這象徵君主頭銜和權力轉移至查爾斯,並確立他為英格蘭教會領袖。
這是英國睽違70年再次舉行這項儀式,他也是唯一保持該傳統的歐洲君主立憲國家。
列席貴賓包括英國皇室成員、首相、國會議員及其他國家的代表和王室,例如美國第一夫人吉兒(Jill Biden)、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日本文仁親王夫婦。
根據BBC,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自美國返英與會,不過妻子梅根(Meghan)及其兒女並未出席,這是1月他出版回憶錄《備胎》(Spare)後首和其他王室成員公開同席。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正式加冕,然而這個「日不落帝國」顯得有點寒酸。除了英國,還有14個前英國殖民地仍視查爾斯為其君主和國家元首,不過在他遍佈世界各地的臣民中,有許多人正在考慮改變這項安排。
2021年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Barbados)成為共和國,牙買加(Jamaica)同樣展開了類似的修憲進程,其他國家可能很快也會跟進。從加勒比海的貝里斯(Belize)到大洋洲的吐瓦魯(Tuvalu),為何各國還要把遠在天邊的中等實力國家的一個白人老頭當作他們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當然,美國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能接受世襲統治者,純粹禮儀性的職位又有何價值?然而在世界上一些最先進的國家,君主立憲制不僅仍存而且運作良好。因此拋棄這個制度之前,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它帶來的重大好處。
從北歐到日本,君主立憲國多屬先進國家
讓我們從「什麼不是君主立憲制」開始談起:絕對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即由國王、女王行使實權。世上有8個國家採絕對君主制,主要是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中東國家。
君主立憲也有別於共和政體,後者的國家元首若非由人民直選產生,就是由人民在國會的代表選出。共和國的國家元首有任期限制,君主則通常為終身職。
根據上述定義,君主立憲國家其實並不罕見:目前有34國屬於此一政體,在全球大約193個獨立國家中佔比18%。而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這些君主立憲國都相當成功,他們包括大部分斯堪的那維亞(Scandinavia)國家、日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奉查爾斯為君主的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
根據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公布的2022年民主指數,排名前20國中有10個是君主立憲制;全球20個最富有國家中有9個是君主立憲制,十大擁有歷史最悠久憲法的國家裡有8個擁有君主。
這些國家的君主制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主因在於很長一段時間裡,君主將權力交給民選的立法議會。這一政治改革始於英格蘭的《大憲章》(Magna Carta),19世紀也在其他許多國家展開。
化解政治危機和僵局、保護少數族群
君主抗拒自身權力受限時往往會失去王位,有時甚至會失去腦袋。一旦屈服他們便成虛位元首,但仍能向保守派發出訊號,保證其利益獲得保障。
君主也是一種「政治保險」,能在國家爆發危機時介入。一項知名案例是前西班牙國王璜.卡羅斯一世(Juan Carlos I),1981年他化解了以其名義發動的政變;他在電視上命令武裝部隊返回軍營,同時逐一與關鍵將領單獨進行溝通,防止他們互相協調策畫行動。影音串流平台網飛(Netflix)自製影集《王冠》(The Crown)有一段半虛構的故事,講述工黨的威爾森(Harold Wilson)出任首相期間,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為阻止遠房表弟蒙巴頓爵士(Lord Mountbatten)發動政變而出手干預。
然而眾所周知,一些所謂立憲君主也會煽動政變,對抗自己國家的政府。有別於阻止軍事政變者的璜.卡羅斯一世,已故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在其70年統治期間曾十度批准政變。1975年伊莉莎白女王在澳洲的代表,時任總督柯爾爵士(Sir John Kerr)下令推翻當選總理的工黨領導人惠特林(Gough Whitlam),引發憲政危機。
在內閣制國家,君主有時會透過巧妙方式協助政黨克服僵局。其他危機下,君主能成為代表國家抵抗侵略者的中心, 例如二戰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Haakon VII)拒絕承認和納粹(Nazi)合作的維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政府,於是選擇在戰爭期間離開他的國家。
君主也能在危險時刻保護少數民族,二戰期間摩洛哥、丹麥和保加利亞君主特別重視保護國內猶太人民。 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拒絕遵守維琪法國(Vichy France)圍捕猶太人的命令,而丹麥國王克里斯提安十世(Christian X)對猶太人的支持,甚至讓民間謠傳他曾戴上黃色的六角大衛之星。
君主立憲國較難興起民粹風潮
在我們的時代,君主呈現的「象徵性統一」能削弱一些最嚴重的民粹主義問題。匈牙利極右派總理奧班(Viktor Orban)、土耳其強人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ğan)、波蘭副總理卡臣斯基(Jaroslaw Kaczynski)等民粹政客,經常聲稱自己與所謂「人民」具有一種神秘的排他性連結,只有他們才能保護民眾免受精英侵害,並將他們的對手妖魔化為「人民之敵」。然而,這種主張在君主立憲制下缺乏效果,因為將人民這一概念具體化的代表已經存在,限制了其他人累積象徵性力量的能力。
因此,儘管艾爾段自視「新蘇丹」,已故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Hugo Chávez)喜歡援引終身擔任總統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領導人西蒙‧波利瓦(Simón Bolívar),我們卻很難想像這類人物會在英國、丹麥或挪威強勢崛起。最接近的是前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這類顛覆性領導人,他對自己的首席顧問感到失望,任性堅稱「我是元首(führer),我就是做決策的國王」。
有君主穩坐政治制度頂端時,這種說法顯得空洞無力。全球民粹主義資料庫證實了這點,數據顯示君主立憲國家政治演講中的民粹言論較少。
當然,實際「擔任」立憲君主是地獄般的工作。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社會的囚徒」,只扮演禮儀性角色,整天把時間花在剪綵和發表枯燥演說,一舉一動都受到放大鏡檢視剖析,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娛樂。難怪一耶王室成員選擇退出家族事業:2021年英國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脫離王室,同年日本真子公主(現名小室真子)因結婚而放棄頭銜,今(2023)年3月丹麥王子尤阿金(Prince Joachim)同樣舉家遷居美國。
牙買加和其他國家考慮是否要和哈利王子一樣脫離王室時,最好思考一下為何君主立憲制在21世紀仍如此成功。查爾斯國王看起來或許是一項古老制度的遺跡,他的王國未來無疑還會繼續縮小,然而這個王國不會消失,而這對他剩下的子民而言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