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仍在高原期》為何腸病毒又稱「手足口病」?中醫2方法治療緩解

醫療保健

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日前表示,國內目前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流感疫情持續,呼籲請民眾注意環境清消,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或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5月28日至6月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3,065人次,與前一週持平,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疾管署表示,腸病毒近期上升幅度趨緩,但仍處於高原期,且整體趨勢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

而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也在社區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

除了7月開始可接種疫苗,究竟該如何透過中醫預防治療腸病毒呢?

(延伸閱讀:新北幼兒園餵藥案》法務部列「巴比妥」為三級毒品 毒物專家:一般民眾不可能在藥局買到 )

腸病毒急重症恐出現腦炎、胸腔發炎症狀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涂育維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總稱,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分布於腸胃系統通道間,傳染性強、發病迅速且劇烈。

她解釋,中醫根據其發病特性及症狀視其為溫病疫癘,「發病初期以風熱症狀為主,病位在肺,病程進入中期以濕熱為主,病位從肺熱轉入脾胃濕熱,若快速轉入急重症則為肺胃熱勢逆傳心包,會出現神經症狀、腦炎症狀、胸腔發炎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涂育維表示,中醫溫病的伏邪概念中,病邪潛伏於膜原腠理間,正如腸病毒常見潛伏期3-5天,「病雖從口鼻入,但易潛伏於腸胃道壁間伺機傳染,透過糞便傳入環境中,當免疫系統機能低弱時更易發作。」

為何腸病毒又稱「手足口病」?中藥如何治療?

提到中藥材的使用,涂育維表示,發病初期的風熱症狀在腸病毒中典型常見如咽喉腫痛、口腔黏膜潰瘍,伴隨部分發燒,「中醫常使用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等解表清熱方劑,搭配清肺熱及咽部發炎用藥如板藍根、魚腥草等,有些熱勢更重會有咽峽部小水泡及潰瘍,稱為泡疹性咽峽炎,用藥會加更多清熱藥輔助,如黃芩、梔子等。」

若病勢加重再往裏走至脾胃轉而濕熱重,則要加入袪濕清熱藥物,如甘露消毒丹或龍膽瀉肝湯等,她解釋,「此時手掌腳掌手指腳趾會伴隨小疹及水泡,加上口腔、舌頭破損,就稱為手足口病,適度加入甘露飲等滋陰涼潤藥物,可幫助黏膜修復。」

有40多年經驗的廖中醫師也提到,很多年前腸病毒也在大流行,「其實中醫有很多成藥就能治療,熱症的話可以吃『葛根芩連湯』,也可以多吃蘿蔔、空心菜、豆腐、小黃瓜;寒症的話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吃一點薑、紅糖,或是蘿蔔煮熟。」

(延伸閱讀:「芒種」節氣如何養生?中醫師推四神湯排濕、「2種中藥」可治腸病毒 )

按壓「2穴位」對抗腸病毒

涂育維也提到,中醫透過穴位調理身體氣機能量,可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黃帝內經》:「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免疫力提升後,外來病毒侵入時,身體可以有效快速對抗反擊。她推薦可按壓2穴位對抗病毒:

1. 四關穴:雙側合谷穴,雙側太衝穴

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涂育維表示,「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到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毒能力。」

2. 足三里穴

足陽明胃經合穴,涂育維表示,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

中醫師推「1養生茶飲」提升免疫力

而根據腸病毒三大病發症狀,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中樞神經性急重症,及提升自身免疫力為大原則,涂育維提供一組養生茶飲:

材料:

荊芥3g

薄荷3g

金銀花3g

鉤藤3g

茵陳3g

玉竹5g

黃耆5g

甘草2g

蜂蜜1湯匙

做法:泡入300-500cc熱水中,悶約15-30分鐘即可飲用。

涂育維表示,透過茶飲包藥物藥性可處理腸病毒在中醫病機上引起的風熱、濕熱及肝陽上亢肝風動的症狀,「然而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所造成病勢進入體內表現可能不同,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合格中醫師諮詢,為個人體質狀態量身訂做調整藥物比例來組成適合個人的茶飲。」

涂育維表示,透過茶飲包藥物藥性可處理腸病毒在中醫病機上引起的風熱、濕熱及肝陽上亢肝風動的症狀。(圖片來源/momo105@photoAC)

涂育維也再次提醒,腸病毒好發季節在5-9月,請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勤洗手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病毒傳染途徑可能經過接觸的物品及環境,免疫力較佳的大人可能無症狀,未經察覺悄悄帶病毒回家,若無良好衛生習慣及防範,可能意外讓家中小朋友傳染。」此外,盡可能飲食清淡,養成早睡早起好習慣,以提升自身免疫力。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