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人選之人》熱映,台版#METOO運動風起雲湧,性平事件躍居媒體顯著版面、充斥整個社群平台,更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是張亞靜,也非每個長官都是翁文方,更多人寧可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敬鬼神而遠之。可是,都已經逃到無路可逃了,現在就連關掉電視、關掉手機,都避不開各種性騷新聞,反而心靈再次受創。
性騷案訊息大爆炸,受害者慘遭疲勞轟炸
近日性騷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許多過往受有性騷創傷的受害者紛紛湧入精神門診,痛陳看到新聞報導或是社群討論,儘管不是她或他們自己的事件,可不堪往事卻不禁湧上心頭,內心封塵已久的傷口再次汨汨滲血。
「醫師建議我把手機關掉,但為什麼是我要把手機關掉?明明受害的是我!為什麼?」一位性騷受害者哽咽泣訴。她表示,家人朋友關心她,但也是要她少接觸這些性騷案訊息,可這些訊息卻如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無時無刻都像在疲勞轟炸;況且關掉手機,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社交,彷彿自己在入監服刑。
性騷受害者邊說邊拭淚:「為什麼不是那些噁心的人徹底消失?為什麼反而要我不能看手機、不能看電視?讓我失去自由!」這段話令人既心疼又值得省思。
冰山一角下的受害者:可以尊重我的選擇嗎?
專家指出,性騷加害者全部都是慣犯,而眾多受害者中,願意站出來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有更多受害者沉在水面下隱忍不發。一位受害者說,當大家都搶當「翁文方」的同時,有沒有人想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成為「亞靜」出來面對,「你們可以罵我們膽小懦弱,但我們只是想選擇離開或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但那並不代表過去創傷不存在!現在只想好好顧及眼前的生活,平平穩穩安安靜靜的睡上一覺,可以嗎?」
受害者也說,懇請每一位檯面上掌握話語權的人,在議題延燒的同時,也請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別忘了只有冰山的一角浮出水面,還有很多很多埋藏在水面下的人,可能不想再回顧過往創傷回憶,不看不聽的逃避選擇,或許只是心理保護機制的啟動,也或許是還有很多人還沒準備好面對創傷。
「你們的每一則公開發文,可能都會有人因此而引發創傷回憶而痛苦不堪,也不代表每個人都必須被迫重新檢視這些傷口」,受害者直言:「佩服每一位跳出來揭露人的勇氣,但也請尊重不是每個人都有當『亞靜』的勇氣!」
民眾愛看?媒體煞不住車
事實上,許多性騷受害者因看到性騷案大量報導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這一波台版#METOO運動絲毫沒有停歇跡象,不只持續爆出新案件,各方後續調查報告、加害人的辯解與政黨之間的政治攻防,在在攫取世人目光,媒體們蜂擁而上。
據《皮爾森數據 》調查,近2個禮拜性騷新聞數達到132篇,且新聞底下的臉書互動人次達到13萬5,050次;而新北私幼餵藥案及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數為103篇,臉書互動人次為9萬3,595次。另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分析,台版#METOO運動近1個月網路聲量累積達4萬5,152筆,和過往3年數據4萬1,803筆相比,最近1個月的討論度已超越過去3年總和。顯見媒體根本煞不住車。
要給受害者選擇權,諮商心理師:尊重所有選擇
諮商心理師「森田琳」廖瑋琳受訪表示,許多性騷受害者都有長期慢性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實際上很難根治,所以性騷案的新聞或相關訊息會造成受害者「過度警覺」反應,都是一次次壓力與二度創傷。她指出,「每個人都有一扇『身心容納之窗』,當壓力大到翻越窗稜時,人就會產生保護機制」。她強調,每個人面對壓力,不管選擇戰、選擇逃,或是當場凍結無法思考,都是心理保護機制,沒有對錯,大家都要給予尊重。
廖瑋琳也說,一般社會大眾或是新聞從業人員,會有一種「公平心理」,希望受害者出面申訴,讓加害者受到懲罰,演變成一股風潮;只不過一般人大多沒有被性騷的不堪經歷,所以不知道這些要求,其實對受害者來說,在「過度警覺」的創傷心理作用下,又是一次次巨大壓力。
對此,廖瑋琳認同,固然媒體有職責報導這些性騷案,但其實可以把相關新聞收納在特定版面或是特定網站欄目,並且事前加註警語,讓想看的讀者才點進去看,讓不想看的讀者能夠選擇略過不看。此外,她也建議,相關報導底下宜加註警語「非心理專業人士,請勿擅與當事人論及相關議題」,盼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過度討論,避免當事人在現實社交生活中受到二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