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國考,並無後門;合法出國,完整實習。落日已過,依法行政。缺醫地區,攜手完善;偕同政府,弱勢醫療。反霸凌,反抹黑......」2023年3月6日下午,一群身穿「黑衣」的年輕人,頂著正中午艷陽聚集在衛福部門口下跪陳情抗議。
這些人是「波波牙醫」,係指到波蘭、西班牙、捷克等國家就讀牙醫科系,但並未經過實習也未取得當地醫師執照,即返台報考國考後擔任牙醫師的台灣人,也被稱作「波西捷克生」。
根據牙醫師公會全聯會今年1月18日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台灣,國外學歷的牙醫師共846名,約佔全國牙醫師總人數的5.12%,其中波蘭與西班牙各佔39%、日本9%、美國5%、其他8%。從波蘭、西班牙、匈牙利等地畢業已在執業的「波波、西西、匈匈」們,共有333人。自從2004年波蘭加入歐盟享有「免學歷甄試」的優惠後,早年流行去菲律賓的台人幾乎都轉到波蘭就學。
不過令外界好奇的是,台灣也有牙醫系,他們為什麼要出國去讀牙醫?他們大多都是什麼樣的背景?波波牙醫與台灣牙醫求學跟訓練過程有何不同?現在國內對波波牙醫的法令規範是什麼?爭議點又在哪?國內的牙醫師是否不夠?如果門戶大開會引發什麼問題?
本土牙醫為何上街抗議,反對放寬「波波」實習名額?
時間拉回到2022年11月13日午後,一群本土牙醫抗議遊行開了第一槍,由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理事長黃映綺,以及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等牙醫師領軍,帶領超過500名牙醫師、醫師、教師、學生及民眾到立法院前抗議。
他們高喊「反特權、反黑箱、要公平、護健康」、「國外實習名額、寫進施行細則」,並集體在中山南路躺平,抗議有人「躺平就能當醫生」,反對的正是爭執許久的外國學歷醫師爭議。2022年5月30日《醫師法》修法,7項附帶決議涉及放寬國外牙醫系畢業生回台實習名額,引發牙醫界不滿。
一名本土牙醫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去年立法院修法,母法出來後行政單位必須根據修法內容出實行細則草案,只是草案公布2個月後就發現很多問題,所以在野立委也提案要把實習名額上限修法。」
國民黨立委由王鴻薇、游毓蘭、李德維、高金素梅共同提案,於今年3月23日召開記者會,呼籲《醫師法》第4-1條修正,將外國牙醫實習(適應訓練)接受申請訓練人數,應不得超過國內牙醫系學生總招生容額1/10,希望未來將辦法制度化,也保障本來就已經飽和的本土牙醫就業市場。
國防牙醫系的全國總校友數已「少於」國外學歷者
本土牙醫指出,2月時公布「國外牙醫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辦法」草案引起很多爭議,「其實民國98年(2009)會議以及這些年來,都是延續當初名額限制上限,最一開始其實是30名,因為牙科一年有371個名額,不含公費生、軍費生,理論上1/10最多應該開放回來的只有37個人,但後來突然被黑箱增加到50名,也找不到任何會議紀錄寫為何突然增加到50個名額,現在竟然還想再放寬門檻。」
他不解,「這麼多年都一直遵循這個原則,到今年2月突然公布草案時,就沒有把這個原則納入新版草案中,甚至新版草案裡還寫到,為配合醫事人力『彈性運用』政策去決定人力,我們會認為當初的草案有很大開後門的嫌疑,也會認為衛福部還是希望開這個後門。」
黃映綺接受《信傳媒》訪問時也指出,「國防醫學院每年招收20位新生,但衛福部卻給國外學歷者50個名額,國防牙醫系的全國總校友人數已經『少於』國外學歷者;且根據考選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國外學歷者8成以上來自波蘭和西班牙,接著要滅頂的是台大和陽明, 以後更是完勝成大,政府的這個『國外門』完全不合理!」
從統計數據來看,外國學歷牙醫師,以台北市212名最多,新北147名居次,第三則是高雄的97名。若從外國牙醫師學歷取得國家來看,則是以波蘭237人最多,菲律賓136人居次,美國94人、西班牙79人居前四名。
門戶大開有何影響?醫憂:恐造成國內牙科品質參差不齊
國內的牙醫師人數不足嗎?如果門戶大開會引發什麼問題?
「其實台灣牙醫師人力絕對是足夠的,主要是分配不均,這會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到底需要多少位牙醫師?」黃映綺表示。
本土牙醫指出,台灣目前的牙醫師人口總數約是1萬6,453多人,這是今年5月的數據,全台醫病比大約是1:1420(全國牙醫師總數:比全國人口總數),且還會再降,因還沒算入今年7月的畢業生。「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及WHO資料,他們認為一個比較健康的醫病比大約是1:1900-2000,其實我們醫師比例已經是比較高的了,且全台總人口數已經在負成長,但醫師的成長人數卻比以前還更快,因為波波進來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舊的人沒有退休。醫師的成長遠大於出生率,這其實是未來這20年可預期的狀況。」
他強調,依照目前人口成長曲線,台灣牙醫師應該降低到1:2000左右,「連國內牙醫系都要減招,政策開放更多牙醫師就顯得相當不合理,也可能造成國內牙科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
黃映綺也表示,「醫療是有關人命和健康,一旦發生毀壞,即難以回復。」她強調,醫療不是一般的逛街購物,買錯尺寸退換貨就好,在專業知識不對等的情況下,病人往往很難判斷醫師的治療是否正確。「所以醫師一定要訓練良好才能進入市場服務病人,而這個訓練良好與否,國家有責任為人民好好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