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創新高20.8% 鼓勵青年「下鄉」是治標不治本

中國議題

本文作者為:

錢楠筠,中國學者,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她也是該校「中國實驗室」及「中國經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今(2023)年5月中國青年失業率(16-24歲)達到破紀錄的20.8%,大學畢業生能從事的高薪、高專業工作愈來愈少。2021年年中以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嚴格的資本和反壟斷法規、政府大範圍「打擊科技業」,該產業有數十萬個工作機會消失。同時,由於政策環境快速轉變增加了不確定性,金融等其他高專業產業也在裁員。

(更多相關新聞:中國每5個年輕人有一人失業!為何青年寧可啃老也不想努力了?

中國青年失業率創新紀錄20.8%

6月中國網路上充斥反映應屆畢業生絕望之情的照片和訊息,他們唯一有望從事的工作,是那些仍開出新職缺的低薪產業。但是,已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可觀犧牲的中國學生及家長,很難接受這新的經濟現實

中國教育體系競爭之激烈在全球數一數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大學錄取方式是由單一的全國統一考試「高考」來決定。頂尖高中大部分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已經埋頭苦讀多年。掌握數學、自然和國文等核心課程的壓力是如此沉重,就連小學都削減了體育、音樂等非學術課程。

同時,中國父母付出許多外國家長無法想像的犧牲。父母每天必須不斷鼓勵、監督甚至強迫十幾歲的孩子完成通常要時長達4個小時的家庭作業。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經濟快速成長的環境中爭取一個有保障的未來──然而目前經濟成長卻放緩了

低薪、失業潮衝擊女性更甚男性

和年輕男性相比,年輕女性在勞力市場往往會遇到更多困難。儘管中國女性在各學科、各年齡層的表現都優於男性,長久以來她們一直無法進入民用航空等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去甚至有限制女性名額。這些障礙反映出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在中國,15-19歲年齡層裡每100名女孩對應116名男孩,美國則為每100名女孩對應98名男孩

此外,201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推動提高生育率後,女性就業前景進一步惡化。隨著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點(這為今後各種重大經濟問題埋下伏筆),中央政府放棄一胎化政策,許多省份將產假時間提高到國家最低標準之上。

但這導致雇主更不願意雇用女性,他們擔心要承擔女性未來生育、撫養子女的假期時間成本。人們相信男性勞工無論有幾名子女,都能按照雇主期望的時長盡力工作,然而女性勞工恐怕無法做到這一點。

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正與高專業工作機會萎縮發生衝突。如果工作機會比勞工數量多,雇主自然別無選擇,只能雇用女性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福利。但如今每個職缺都有1140名求職者,導致中國的就業環境變成「買方市場」。直接後果就是年輕女性被迫從事比同等資歷男性的薪水更低的工作,有些女性可能乾脆完全退出勞力隊伍

政府打擊補習班適得其反

年輕女性就業前景暗淡,只是中國經濟邁向錯誤方向的眾多跡象之一。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成長一直遵循先進經濟體的模式:民眾收入和教育程度提高,家庭規模縮小,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然而現在中國經濟正朝著收入和教育水準下降(因為父母認為高等教育無法帶來高薪工作)、家庭規模擴大、女性勞動參與率減少的方向發展

GDP年成長率從10%高水準放緩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現在的模式令人對中國經濟前景深感擔憂,尤其是考慮到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所採取的政策並未奏效。例如2021年政府突然取締了線上家教課程,認為這能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有助公平競爭。但這項政策只是大幅減少科技業(以及投資該產業的金融業)的產值和工作機會

更糟的是,那些擔心子女學業落後的家庭如今必須支付更高的實體補習費用。而隨著高薪工作大量減少,競爭本就相當激烈的教育環境變得更加殘酷,進一步推高家長確保子女未來經濟狀況所必須負擔的成本。這些增加的成本對女性的負面影響同樣高於男性。一胎化政策下,城市居民會把所有資源放到獨生女身上,但可以生育兩個或以上子女的中國父母,會將有限資源配置給兒子而非女兒

鼓勵失業青年「下鄉」是治標不治本

可以肯定的是,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是鼓勵年輕畢業生回到農村地區從事收入較低的體力勞動。然而對於一個經濟成長與城市發展關係密切的中等收入國家而言,農村化是一種倒退,因為它不會提高薪資,無法鼓勵後代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創造高薪高技能工作機會的必要條件),也不會為女性提供更平等的機會。

若要阻止經濟命運出現逆轉,中國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缺乏高薪、高專業工作機會的問題。長遠來看,如果中國經濟要實現成長(或至少避免萎縮),政府必須在高產能產業創造就業機會,並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