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新亞型EG.5影響全球51國...國內超過30例》專家揭大流行背後原因及台灣防疫成績單

新冠疫情

新冠病毒株Omicron又有新的亞型變異株「EG.5」開始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表示,過去一個月全世界通報新增COVID-19病例較前一個月激增80%,主要來自西太平洋區域,也反映新變異株EG.5的威力,但染疫死亡人數大幅減半。

目前在美國的新病例占比,已經有17%以上,全球有51國檢測出EG.5病例,世衛組織將它列為「需要注意」的變異株,台灣目前也有超過30例。不過WHO也指出,根據現有證據,EG.5造成的公共衛生風險在全球範圍內被評估為較低,且迄今為止尚未有報告指出疾病嚴重程度發生變化。

究竟EG.5是否會成為下一波主流病毒,是否會增加感染重症的機會?又是否需要再施打疫苗加強劑?對於未來整個新冠疫情的發展和趨勢,專家怎麼看?

為何EG.5變異株又開始在全球大流行?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新變種病毒EG.5從基因型來講,跟之前的XBB那波又不太一樣,但還是源自於XBB病毒。「從病毒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病毒不可能無止盡地傳染力更高、複製力更強,其實它已經差不多穩定了。」

但為什麼現在又開始在全球擴散,且住院人數又增加?

施信如解釋,「我們現在看到它(EG.5)好像在人群裡的傳染讓更多人住院,是因為大家打疫苗的時間慢慢又隔一陣子了,所以我們的抗體又再下降。另外,在自然感染早期的時候感染過Omicron BA.1、BA.2、BA.5等所產生的抗體,也慢慢下降了,就容易被新的EG.5感染。」

她進一步解釋,但如果曾經自然感染過的族群,被感染EG.5後,症狀也不會太明顯,「可能就是一般呼吸道的症狀,因為現在已經是後疫情時代,出國、各種活動都恢復了,一定會傳染開來,如果傳到抵抗力比較弱的族群,症狀就會比較明顯,或是之前沒有感染過的族群,症狀也會比較明顯或嚴重。」

感染EG.5重症的機會增加?需再打加強劑嗎?

至於近期許多「天選之人」似乎都逃不過這波疫情,紛紛確診。

對此施信如強調,「事實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天選之人』,他們只是剛好沒有遇到足量的病毒,也許剛開始遇到比較少量的病毒,所以症狀不明顯,所產生的抗體也就比較弱,現在遇到新的病毒,症狀就會比較明顯,甚至也滿嚴重的。」

她表示,所以目前整個人群的抵抗力、抗體的量都在改變,就會產生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這是在任何動物病毒跳到人類身上後,一定會經過的狀態,甚至十幾年或幾十年都會是這樣,過一陣子又流行起來,因為RNA病毒會突變,所以一定會逃脫免疫力,人類的抗體就會慢慢下降。」

那麼EG.5感染產生重症的機會是否會增加?需要再打疫苗或加強劑嗎?

施信如表示,沒有感染過新冠,或是已經感染過很久,又或是距離上次打疫苗已經隔6個月以上或更久的族群,可以考慮再打加強劑。「現在美國也在針對EG.5做疫苗,當然要打XBB或其他Omicron疫苗也可以,但如果近期才感染或是才剛打過不久,就不見得需要施打。」

施信如也強調,現在並不是全民打疫苗運動的時間,而是看個人的情況。「對完全沒有打過疫苗的長者或有其他疾病的族群,感染新冠後還是可能重症或死亡,這些族群會認為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但當然有些人打完疫苗出現強烈的副作用,這塊是後疫情時代還要再去探討的。」

專家揭國內新冠防疫的成績:平均壽命縮短1.02歲

而針對新冠疫情這段時期在國內的感染及死亡率,以及接下來發展的趨勢是如何?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台灣是少數在Omicron流行期間有高死亡率的國家之一,輕症之說好像很難直接套在台灣。」他認為,現在平均每天約有30例新冠死亡實在太多。

他指出,EG.5的免疫逃脫力強,導致二次感染率會上升、確診人數增加,「以台灣在Omicron流行期的經驗來看,一旦感染數增加,重症和死亡人數也會增加。」

詹長權也公布台灣新冠肺炎的防疫成績單,並指出依據內政部於民國112年8月11日公布「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在民國111年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但新冠防疫的成績,平均壽命縮短1.02歲。」

註:(111年79.84歲)-(108年80.86歲)= - 1.02歲

專家表示,新冠防疫3年來的成績,國人平均壽命縮短1.02歲。(圖片來源/詹長權提供)

該如何增長平均壽命?

詹長權指出,「去年5月起Omicron病毒演變後的強弱株好像在台灣都造成不少的死亡,是醫療體系的照護問題?還是台灣人體質上的問題?需要認真探討。」

他強調,應根據公共衛生科學檢討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找出降低新冠死亡率的原因,提出降低新冠死亡率的方法,才能確實執行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有效作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