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Bloomberg)今(8/15)日刊出7月底專訪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內容。賴清德展現他對未來當選總統的期望,賴清德自許,穩定台海和平並以人民的利益優先,將會是他最大的成就。
在《彭博社》總編輯Joel Weber進行專訪時,賴清德針對他的個人特質、兩岸關係、台灣定位及國際合作、台美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青年支持等議題提出看法。
強調理性穩健特質,了解國家困難及如何解決
賴清德認為,他是理性、穩健的領導者,而且從擔任醫生及參與政治後任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台南市長、行政院長到副總統等職務,具有行政、立法工作的歷練,因此知道國家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可以理性的解決。
賴清德說,他深刻了解台海問題的複雜性,他一直認為,台灣跟中國有共同的敵人,像是天災、地震、傳染病,也因此有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的共同目標,必須要共同合作才有辦法解決。
半導體等產業是台灣的優勢,但更需要國際合作
然而,賴清德表示,他也希望國際社會能認知到,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一個跟國際陣營追求共同的價值的民主國家。而且,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先進製程佔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獲得國際的重視。這個是台灣的優勢,也是台灣的責任,台灣有責任對國際社會作出貢獻。
不過,賴清德也直言,半導體產業是建立在合作上面的。好比在台灣是以IC設計、IC製造,還有封裝測試等等製造為主,但設備是來自美國、日本、荷蘭,因此,半導體產業一項需要民主國家共同合作的產業。
以事實看待國家定位 沒有另外宣布獨立的必要
除了半導體產業,台灣還有許許多多的隱形冠軍,例如,伺服器等,在國際上都佔有很大的市場,也擁有自己的產業鏈。賴清德表示,希望能夠幫助台灣的企業根留台灣、佈局全球、行銷全世界,讓台灣的企業能夠成為日不落國。
至於,對於賴清德及台灣人民是否有獨立的想法,賴清德說,「我們必須要根據事實。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因此沒有必要另外宣布獨立。」同時,賴清德也否認有所謂「獨立的藍圖」,賴清德表示,「我的責任就是維持台海的現狀,維持和平的穩定現狀,同時保護台灣、增進民主、和平與繁榮。」賴清德更表示,不會更改國名。
台海問題是國際紅線 ,也是賴的紅線
但提到兩岸情勢的緊張,賴清德指出,一定要避免台海的戰爭。但「問題不在台灣,而是在中國。」他進一步表示,國際社會勢必會優先處理中國挑起兩岸情勢緊張的種種作為,包括美國或其他民主國家,會知道要如何反應。因為台灣的安全問題,是全世界的問題。維持台海或印太和平穩定,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賴清德強調,「既然台海的問題是國際性的問題,也必然是國際性的紅線,也是台灣的紅線,也會是我的紅線。」
不過,賴清德認為,台灣目前社會狀況穩定,股市也不斷地再創新高,這表示台灣社會並沒有受到中國武力威脅的影響,也有更多的外資來到台灣繼續加碼投資。即便外傳如果有美國希望台積電在美國本土製造晶片的情況,賴清德表示,「還是會正面看待這些事情。」因為,台積電的研發先進製程的製造,都在台灣,他的基地還是在台灣。台積電到美國或是其他國家是台灣經濟實力的擴大。
蔡總統提供台灣安全保障,提供台灣的未來發展藍圖
對於現任總統蔡英文,賴清德認為,蔡英文在台灣跟美國及國際社會之間,建立了非常穩固的關係。尤其體現在蔡總統的「四個堅持」上,就是堅持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並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未來只有我們兩千三百萬人民可以決定。這些都是台灣的共識。
賴清德說,未來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用這四個堅持維持現狀,持續推動台灣跟美國與國際之間的關係,凝聚台灣的力量。
賴清德也提到他所提出的「四大支柱」,希望能夠向國際社會聲明,台灣堅定捍衛民主、和平、自由的決心。第一,我們會增強自己的國防力量,然後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第二,希望能夠提升台灣的經濟安全力量,特別是保有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位,然後也推動多元貿易,強化台灣的經濟韌性;第三,就是跟國際民主社會站在一起,共同發揮威懾的作用,以達到和平;第四,在對等跟尊嚴前提下,台灣是願意跟中國進行合作跟交流,來增進兩岸的和平與繁榮。希望能夠向國際社會聲明,台灣堅定捍衛民主、和平、自由的決心。
定調2024選舉兩大主軸,跟著中國還是跟著國際走
賴清德指出,2024年總統大選的主軸就是兩條路線的選擇,一個就是跟國際持續地交流合作、深化民主的道路;另外一個是往回頭走,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然後跟中國站在一起。
賴清德自詡,作為國家的領導人,當然就是要讓國家持續進步。當我的總統任期結束之後,如果能夠在印太的關鍵位置上,發揮穩定台海和平,讓人民認為我是一個以人民利益優先的好總統,「我相信我會很高興能夠完成這些事情。」
賴清德另外也特別提到青年議題,賴清德指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政府有責任,候選人也有義務來針對青年關心的就學、就業、居住及成家等議題提出政策。賴清德強調,日前他已提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差距縮短、投資青年就業方案等對策,也就居住問題推動囤房稅、加快興建社會住宅,以及擴大補助青年安心成家優惠方案等具體作法,以回應當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