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經濟的表現與未來趨勢已成為全球關切議題,許多先進國家即便在政治上與中國採取戰略性競爭的立場,但就經濟層面而言,全球仍然對中國經濟可能的持續下行有所憂慮。究竟中國經濟未來的趨勢如何?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觀點來切入觀察。
我們可以把一國經濟比喻是一個人體,人的體型有大有小,器官雖然一樣,但體型大的人由於細胞組織比較多,所以也需要更多的血液來輸送氧氣與養分。因此一個國家如果地理幅員較大,GDP的總量比較大,自然是需要更多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支持,需要更大的貨幣供給量或現金流量,來維持整個經濟的運作與市場信心。
產業部門與資產泡沫化的挑戰
從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很快理解,中國經濟目前面臨了幾個重大挑戰。首先是某些器官膨脹太快,血液供給不上或器官沒有發揮正常功能,導致衰竭與壞死,這一類的產業例如房地產,電動汽車等,吸引了來自市場投資者以及金融機構的大量資金,卻沒有發揮相對應的功能,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傾斜在這些沒有市場需求與低投報率的部門,排擠了其他部門成長動能所需的資金,也導致了包括產品庫存與空屋等鉅額的折舊,浪費與損失。
導致少數產業部門虛胖的原因很多,但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資訊導致人的集體非理性行為,會讓市場波動的幅度與管理的難度加大,因此一但發生資產泡沫化,其幅度與影響後續市場信心的時間長度,將比經濟量體比中國小的國家,更為嚴峻。也就是說,中國一但發生資產泡沫化,其幅度的嚴重性與持久性,將比日本過去更為嚴重。中國人民銀行遇到的挑戰,也會比日本央行更大。
產業部門虛胖,一部分是中央政策引導出了問題,一部分是地方政府高度競爭與缺乏協作,另一部分則是中國人民缺乏風險意識,集體不理性行為的結果,政府與人民責任各一半。但導致中國外需市場急速降溫,外資與外人撤出中國,則大部分是中央政策的責任。
出口產業關廠與整併的挑戰
過去中國受鄧小平方針的指導,一直在WTO架構下,享受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利益,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來活化土地與人口的生產力,加上政策上不與先進國家衝突與競爭,因此在全球化下的分工與代工,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習近平政權下,已經幾乎拋棄了大部分的鄧小平路線,其顯著的後果就是外資與外人撤出,高端技術與設備禁止輸出給中國等。其對整體經濟與產業部門的影響是,出口訂單大量減少,美元持續顯著流出,大城市群商業活動與不動產租賃市場景氣蕭條,製造業需要更多自有資金來接手外資撤出所留設備,若訂單與資金無法到位,製造業過去投資較多的業別,關廠與整併勢必將持續,這些行業包括石化,鋼鐵,塑橡膠,機械,以及批發餐飲及娛樂等民生服務業,以及大都市的商用不動產與租屋市場,都將持續面臨不景氣。
外匯相對短缺的挑戰
此外,外銷部門的中長期萎縮,將會導致中國在經常帳順差上的減少,進一步降低其海外投資可用的淨部位,簡言之就是外匯相對短缺的問題將會出現。過去一年多我觀察中國外匯存底雖然總量高居全球第一,但實際可活用之部位卻越來越少,在外匯相對短缺下,對於供應鏈上的國際合作就會形成進一步的挑戰。
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近期積極與沙特等國家建立經貿外交關係,其目的除了擴大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功能外,也希望得到沙特的美金融通與奧援,穩定其流動性與人民幣相對購買力,不失為中國突圍的一個策略。
中等所得陷阱與要素生產力的挑戰
最後在中長期部分,我們需要指認中國在要素生產力上所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外資外人撤出」的圍堵政策,截斷了中國與先進國家在技術上的交流,其次是「國進民退」的政策使得民間企業透過創新與技術研發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地位的渠道被影響,最後是中國新一代年輕世代對於產業的價值選擇有所偏差,受前一段泡沫經濟影響下,多數大都市年輕人不願意再投入製造業的研究發展與運營,多半嚮往網路創業或資本市場投資,使得中國產業可用之才面臨問題,這都使得中國經濟要再持續高速成長,受到局限。
中國需用通膨當代價來大量紓困受影響的關係人
中國近期最需要解決的是資金面的問題,盡量降低資產泡沫化與行業劇烈整併所帶來給金融機構與一般人民的財富損失,其次才能騰出手來解決外銷市場與外資的問題。就國際政治的觀點,找到國際上合作的新夥伴事實上並不困難,所有對美中對抗採取中立或不與美方合作的陣營,都是中國持續拉攏的對象。
但中國當前經濟最大的困難是本身不理性投資所造成的不動產行業虛胖問題,這必須要用通貨膨脹當代價來大量紓困受影響的關係人,才可能驚險的渡過這一關,否則不但會跌得比日本深,也可能在內外需都受現金流影響下,導致類似多重器官衰竭的重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