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分布在整個大腦裡。從解剖學的觀點來看,腦中有一個系統(及一些特定的區域)是用來記憶的,還有另一個系統用來找出回憶,因為這些回憶本身就存在其他區域。這些記憶痕跡存放在整個大腦裡,尤其大多位於大腦後方的感官區域。
記憶力差到什麼程度該開始擔心?
大家都知道,會抱怨自己記憶力的人, 50歲中有50%,到了70歲則有70%。但這些抱怨只要沒病沒痛,就不算是麻煩!通常,抱怨自己記憶力的人,會在現實生活中犯下一些因疏忽造成的錯誤,然而,他們測試記憶力的結果卻完全「正常」。但有些情況就比較令人擔心了。譬如,重複問一樣的問題20次,經常在街上迷路,也不記得10天前做了什麼,但那天是孫女的生日。如果測試結果的確顯示異常,就要懷疑真的有什麼疾病。
如何進行記憶的診斷?
首先必須安撫這些因記憶問題來求診的人,讓他們保持信心,並了解完整的檢查大約需要1至3個小時不等。為了找出確切的問題,得從不同方面來測試記憶:視覺記憶、語文記憶、知識和個人經歷等……最後,光測試記憶是不夠的,還要測試專注力、語言能力和推論能力……
舉例而言,檢查所謂事件記憶的測驗,包含牢記一連串的字詞、故事或幾何圖形。一旦求診者背好一組字詞後,我們會要他背誦出裡面的項目(立即回憶),接著在 2分鐘、 5分鐘或 10分鐘後,再做一次一樣的事(延遲回憶)。回憶有時會因為暗示而變得簡單:「想想看,剛剛那一組詞裡面,有一種花的名字。」我們也會要他們從第二組詞中,找到剛剛出現在第一組詞裡的項目,也就是進行「指認」回憶。
為什麼我們能記得住某些事,卻記不住其他事?
在個人記憶裡,情緒、情感和動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把一則訊息記起來,不只代表牢記這則訊息而已,還有記住這則訊息出現的情境,也就是地點、時間,還有感覺到的情緒。例如我們知道樂趣能夠激勵學習機制;那麼在缺乏樂趣的情形下,就比較難記住。因此,我們在記憶時的選擇性,必然和動機、個性及個人經歷,還有我們已知的,以及情境既有的元素相關。舉例而言,焦慮的人比較無法記住超出他們憂慮範圍的訊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被自己的焦慮給「淹沒」了。
為什麼會遺忘?
在不計其數的回憶中,有些肯定是「本來就記得很模糊」,因此比較少被再次使用的回憶。隨著年齡增長,因為變得比較疲乏、比較沒有動機,注意力也衰退了,我們更難記住事情。這就是為什麼上了年紀的人比較能記得陳年往事,因為這些事情比較固定,常記了又記,也留下了更強烈的情感痕跡。
這種要找回某些記憶的困難,也表現在其他兩種大家都知道的現象中。第一種是「舌尖現象」,特徵是突然很難想起一則訊息,例如名字,但我們就是知道它明明在我們的記憶中。而且,這種訊息通常在我們成功回想起第一次遇到這則訊息的情境時,就會回到腦子裡了。
第二種現象則和回憶的「來源」相關:我們記得某事,但再也想不起來它是什麼時候、打哪來的—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病。例如我們會一直對同一個人說好幾次一樣的小故事:我們記得這個小故事,但卻忘了過去早就說過這件事。
記憶力能夠提升嗎?
我們可以訓練、提升自己的記憶力,但只在我們訓練的那個領域見效。如果你是訓練自己背誦文章的記憶力,可能就無法更輕鬆地找到鑰匙,可是在牢記文章的時候,會變得越來越有效率。我們也可以訓練自己的專注力,但對專有名詞的記憶力就不會進步。最後,即使某些表現可以隨著練習而提升,重點還是在於將其好處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不努力把練習後的視覺,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經由訓練來開發視覺探索根本一點用處也沒有。練習應該是樂趣和興趣的來源,若缺乏這兩樣東西,它們能夠影響的程度就有限了,甚至會造成一些焦慮反應。最好的刺激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多采多姿的活動:閱讀、和朋友見面、旅行……等,能自然地激勵、維持心智狀態的情境。健康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睡眠干擾、做些對抗壓力、過勞和焦慮的事,因為這些都是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小遊戲時間─大家來找碴
大家來找碴1
目的:這個練習可刺激注意力、分析能力、視覺空間記憶及語文記憶。你只需牢記形狀、顏色和東西的位置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將這些物體分別命名,那就更簡單了。
1.請仔細觀察下面的場景,好好記下組成此場景的各種不同物體,及其形狀、位置與顏色。接著把圖案遮住,並繼續作答。
2.現在請在這幅場景中,找出10個和你已經記好的場景的不同點。裡面的元素有可能被修改過、換了地方,或是消失了……
─────────────────────解答─────────────────────
10個相異處如下:
1.一隻老虎身上的花紋變了。
2.老虎區裡的樹枝上長出樹葉。
3.其中一個遊客穿了短袖T恤。
4.小女孩的一球冰淇淋變成白色。
5.鳥籠裡現在有8隻鸚鵡。
6.有一隻鸚鵡的顏色變了。
7.其中一隻猴子的尾巴變短了。
8.有一隻猴子換了座位。
9.水坑的形狀變了。
10.垃圾桶裡杯子的吸管方向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