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台灣農業減碳方法學大步向前行

努力小農

「我家有片樹林,可以減碳、賣碳權嗎?」最近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反映出很多人都想參與減碳,但苦無方法,如果只是單純想減碳,降低溫室氣體,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如果要變成碳權,進行碳交易,則必須依循公認的方法學進行,而且需要到國際承認的減碳機構認證,並接受驗證機構查核審定才會有碳權。

方法學是減碳認證的規矩

最近農業部農試所開發農業減碳方法學,目前準備提出7項方法學草案,即將召開公開的說明會,歡迎各界利益相關人士或團體參加,並提出建議。這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的方法學開發規定,參考國際已被認可的方法學,制定符合台灣的農業方法學。

由於農業的減碳在國際上是2015年後才開始受到重視,各界猛然發現農業是各產業中碳排放量最大的,同時也是可以固碳的機會,因為土壤是地球最大的碳匯,如果將農業耕作方式改變,即可成為全球最大的固碳工具,按照「全球千分之四倡議」的估算,只要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土壤有機碳的增量,就可以平衡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時解決氣候危機和糧食危機。然而農業是一個古老傳統的產業,必須要有好的方法來幫助農民逐漸改他們的耕作方式,同時也能適應已經無法逆轉的全球暖化趨勢。

過去減碳都著重於工業、交通、建築、能源等領域,農業方法學相當有限,近年才開始逐步開發農業減碳方法學,由於農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必須考慮諸多不確定因素,像最近的海葵颱風,造成花東不少小農受到土石流的侵襲,就會影響到固碳的效果。而且台灣的農民都是小農,平均每戶農民的土地只有半公頃,更需要整合出好的方法學。

此次經過國內農業菁英的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通過工作坊研習CDM的方法學建立規定,選擇試合台灣的方法學,將國際農業方法學結合國內的科學研究和長期田野調查結果,將方法學本土化,或開發新的方法學,以適應未來的農業減碳需求。

沒有規矩,就無法成方圓,未來農業減碳,不只是質化的減碳感覺,而是有科學量化的減碳成效,方法學就是衡量減碳的規矩,未來要農業減碳,就可以按照這些方法學一步步開發各地的減碳專案,將量化的減碳成果,轉化成碳權。

3場農業方法學說明啟動台灣農業減碳序幕

未來將在台北、雲林、宜蘭進行三場不同特色農業減碳方法學的說明會,以實際的案例,說明方法學的規則要求,和實施方式,歡迎各界報名參加。

第1場主題:農業剩餘物質資源化再利用:生物炭,微藻轉化為生質能源利用:包括生物炭的固碳效果,植物或微生物轉化為生質能源利用。生物炭產生固碳效有,已有數千年的應用,例如亞馬遜雨林的黑土(Tera Preta),考古學者發現,8千年前就有當地原住民製作生物炭,改良土質,一直到今天,當地的土質仍較一般沒有生物炭的土地更有利於玉米的生產。

農科院近年與產業研究微藻可以將煙道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光合作成為藻的生物質,產生生物碳封存的效果,如果把固碳的藻體乾燥固化封存,就能長期碳封存,達到減碳效果;也可以將微藻提煉製成生質柴油,替代部分的柴油,達到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減碳效果。

考古人類學者發現亞馬遜雨林中的「黑土」是數千年前製作生物炭,改善當地農耕的證據,現在也可以利用生物炭做成有機資材,同時還有固碳的功效。(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第2場主題:土地管理增匯與畜牧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了沼液沼渣利用、堆肥、土地管理等3個方法學。當禽畜牧場將糞便製作沼氣(甲烷),可以產生生質燃料,可以做為再生能源使用,已有廣泛應用,剩下的沼液、沼渣經過適當處理,則可以作為肥料,可以減少後續溫室氣體甲烷的逸散排放,同時這些肥料取代化學合成肥料,達到減少進口化肥的開採、製造、運輸的碳排放。台灣很多小型禽畜牧場的糞便成為惡臭、污水、垃圾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會堆積無氧發酵產生甲烷,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十分嚴重,所以改用有氧堆肥方式,除了減少這些甲烷產生外,更可以產生生物有機肥,供農業使用,提高土壤有機質,進而成為土壤碳匯。農試所也按國際土地管理減碳方法學,結合台灣的情況,提出適合台灣的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以多元的方法幫助農民管理農地、畜牧、耕作方式,可以減少甲烷、氧化亞氮溫室氣體排放,也可以增加土壤碳匯。

第3場主題:滿江紅用於水稻田,和減少化學肥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宜蘭地區是台灣少數水資源充沛,但是在下半年因為多雨,無法種植水稻,百年來當地農民會在第一期收割後(7月後),種植綠肥,到了10月就把綠肥打進田裡,再引水灌田(湛水),以抑制雜草,並可供候鳥棲息,但湛水造成田地無氧發酵,排放大量的甲烷,近年花蓮農業改良場研究以滿江紅(蕨類)替代田菁綠肥,作為創新的農業減碳方法學,農民直接將水田湛水,只要滿江紅生長良好,除了可以大量減少甲烷,同時也可以成為綠肥,減少化肥使用,可說一舉數得。

另一方面,台灣農民習於過量施用化肥,這也造成不必要的氧化亞氮排放(氧化亞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十分可怕),也會使作物產生病蟲害,近年實施農料實名制,可以有效合理化使用化肥,同時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法學可以有效計量減碳的效果,將減肥同時轉化為減碳。

以上這些農業方法學如果通過審查,可以應用到全台灣各地田園,將可以進行農業減碳,已有企業了解後表達願意全力支持這些農業方法學的應用,認購碳權,購買減碳認證的農產品,幫助企業在使用綠能、種樹之外,再開拓一條減碳途徑,另一方面,農業減碳行動除了減碳的氣候行動(SDG 13)外,還有糧食安全(SDG 2),減少化肥農藥增進農民和消費者健康(SDG 3),促進優質教育(SDG 4),提高農民工作尊嚴與收入(SDG 8),以及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等六項永續發展目標的量化績效。

這些SDGs目標績效,也可以轉化為企業的ESG績效,這是農業減碳比其他減碳更有利的地方,未來也會讓企業參與這些方法學的開發與應用,讓農業減碳的工作事半功倍。

歡迎各界報名參加農業減碳方法學說明會,請點擊連結:https://forms.gle/pWeEpG3MPGXoSsvW7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