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交爭利,忘了外部成本
《孟子》第一篇就是梁惠王篇,如今看2050淨零,亦復如此。坊間有非常多人打著減碳、賣碳權,可以賺大錢的幌子,到處招搖撞騙,歛聚橫財,就連國際刑警組織近10年都在國際間加強「碳交易犯罪(Carbon Trading Crime)」的跨國犯罪的防制與打擊。國際碳交易都是由聯合國主導,台灣長年不是聯合國會員,資訊欠缺,再加上國人無知,所以很多人看媒體報導國際的「碳關稅」將影響企業的外銷,政府也說減碳有千億的商機,不少人陷入所謂的「碳交慮」,也有不少人貪圖一夜暴富,掉入碳的陷阱中。
由於碳交易是一個高度國際化,且分工非常細緻,外界很難了解,產業界深感到2050淨零是一個「大限」,有人怕天塌下來了,也有人不擔心,因為還有高個子(碳排放更多的)頂著,很少人思考「淨零的目的是為了永續」,如何讓產業永續發展下去。
台灣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很少考慮到外部成本、社會成本,極度重視2、3年的短期利益,一項投資總要在2、3年內回收,到2050,還有27年,相當一般台灣企業的9-13.5個回收期,現在的投資者根本很難想到這麼久遠的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30年的長期規劃,是不可能淨零的,要靠政府?如何克服4年任期的「天險」,讓政客放下成見,好好談談30年後的環境、經濟情況,更是不可思議。
大家可能只看到「淨零」對自己的威脅,或是幻想可以趁機發「淨零財」,或是另一種國難財,這就像梁惠王說的「上下交爭利」,對企業和國家的未來是非常危險的事。每個人都為自己得利,結果是價值鏈崩潰,根本不可能減碳,自然難以淨零。如果未來國際重視淨零,則會被踢出供應鏈,以台灣以代工為主要獲利的產業,就註定被淘汰的命運。或是台灣藉著自己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躲在「中國的一省」保護傘下,也能偏安一時,但是已經失去掌握自己產業命脈的權力了。
小農種碳計天下利才有己利
圖
回到根本,淨零不是做樣子、作假自欺欺人的事,我們回到「小農種碳專案」(增加土壤有機碳以獲取碳權)來看,我們為增加土壤有機碳,而進行減碳的行為(可以配合各種農法),我們有以下一些事可以進行:
減少肥料。台灣「以補治國」,從小就補習,農民也要補助,一般人認為「更多的肥料=更高的產量」,以氮肥為例,1甲地只要20公斤的氮肥,但是會用到80甚至100公斤,多出來的60-80公斤就是浪費,而且這是雙重浪費、高碳排。1) 製造氮肥是用非常多的化石燃料把天然氣CH4,加上空氣中的氮置換碳,變成氮肥(NH4),天然氣和高耗能都是碳排大戶,一般而言1噸的氮肥(以硝酸銨為例)的生產會排放2-3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氮肥(硝酸胺)使用後變成氧化亞氮,則會產生3.6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加起來則是6、7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機肥的氮肥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大量的肥料也所費不貲1公斤30元,1噸則要3萬元。減少1公噸的氮肥,可以省3萬元,也可省6、7噸的二氧化碳。
減少翻耕。翻耕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造成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細菌、黴菌、蚯蚓、昆蟲)受到日光紫外線照射,而死傷迨盡,使得土壤有機質(養分)流失,也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現在翻耕一天的工錢也要3千多元,耕耘機也要2百萬,一甲地翻耕一次也到上千元的成本,這也是一項很大的負擔,也可以減少農耕機具燒汽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除非不得已,減少翻耕也可以省錢。
增加覆蓋。除草後,如果要把草搬走,也需要很多人工,人工費用也很貴,而且裸露的地面,也會造成陽光曝曬、雨水和灌溉水沖刷,而使土壤有機質流失。更糟的則是使用除草劑,雖然除草劑在政府補助下很便宜,但也要噴灑的人工費用,而且除草劑會殺害土壤中的微生物,降低土壤的生機、有機碳保存。所以增加覆蓋也是減少農作成本支出,同時增加土壤有機碳。
循環農業。使用田間的廢棄物,製作堆肥、生物炭、自製酵素,培養光合菌,盡量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就可以讓土壤增加有機碳,同時也可以節省大量肥料的費用,也可以使農業廢棄物不再浪費。
減少殘次品。如果有殘次品,可以加工作為果醬或醃漬品,簡單的加工可以增加收入;如果已經受損嚴重、腐敗,則可以製作堆肥、酵素,一點也不應該浪費,而減少肥料、病蟲害防制的成本。
目前小農種碳尚未滿一年,我們還沒有仔細精算小農種碳的成本多少,但從定性成本來看,導入減碳行為不會增加成本,反而可能降低成本,再增加收入。
淨零心法:提高良率、減少浪費
小農尚且如此,對於工業產業的減碳亦是如此。與其坐困愁城,杞人憂天,不如好好審視工廠的流程、設備耗能、合理提高產能利用率,邊角料的再利用、供應商管理減少不良品流入,如果能夠減少每個環節的浪費,以及最終產品的不良率,就能夠在完全不用花錢的情況下找出減碳的機會,同時更可以省下大筆的經費,以及不可預估的品質不良成本(包括顧客退貨、索賠等)。
我訪視過很多工廠,平時內部視一些浪費如家常便飯,也沒有納入KPI,沒有人在乎,其實不知不覺中,這些浪費、廢品產生了巨大的碳足跡,如果能夠減少,如果提高了10%的良率,就產生10%以上的減碳效益,因為從供應鏈來看,不良率渉及上、下游的不良品質成本(相當於排碳),廢品的價值為零,甚至是負值,其碳排量則是不會減少,反而在供應鏈不良品質成本中不斷發酵,作怪,如果到了最終產品召回,不只是碳排無限大,更危及企業生存的命脈。
從品質管理,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都應該提高良率,增加產能利用率,減少廢品、垃圾,不但降低內部成本,更降低外部(社會)成本,同時也幾乎沒有成本就可以達成減碳淨零的目標,成為行業中減碳的最佳示範。
全球氣候變遷就是全人類交相爭利的結果,每個人都會產生,看似無害的二氧化碳成為地球第六次滅絕的元凶。所以「王何必曰利」今天來看,這個「利」是各部門或個人的個別利益,各別利益的交相爭利的確會傷害到整體的利益,唯有將外部成本、社會利益納入考量,才有可能解決工業革命以降,人類大量浪費地球資源攫取短期利益卻斷送長期生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