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4年總統大選僅剩兩個月時間,媒體充斥著非綠陣營能不能整合的新聞:是郭柯配、侯柯配、還是各自發展?國際沸沸揚揚的氣候變遷議題,只在10月底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缺席「淨零台灣氣候對話論壇」受到些許關注。
這幾位候選人既然想當台灣總統,帶領全民走向未來,所提出的能源政策能否因應嚴峻的氣候變遷,符合國際趨勢,擔負台灣應有的責任,並可自信地在國際舞台說明?
把「核電」當減碳方案只是推託之詞
蔡政府2021年宣示「2050淨零碳排」,2023今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除了「2050淨零碳排」入法外,沒有禁用化石燃料的期程;國發會的「臺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只著重在課徵碳稅、開放產業排放權交易以及宣揚未臻成熟的碳捕捉封存潛能。
原本減碳路徑規劃2020年減少2%排放,實際成果卻僅減1.3%。2022年台灣仍有九成以上能源來自煤、石油及天然氣,再生能源尚不及5%。
四位主要總統候選人沒有一位挑戰蔡政府公佈的「自願減量承諾」(NDC):「2050淨零排放」與2030年排放路徑;候選人中只有國民黨的侯友宜提出2040年停止燃煤發電,其他三位:民進黨的賴清德、民眾黨的柯文哲與獨立參選的郭台銘等都沒提出禁用化石燃料期程。
除了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外,其餘三位都強調將以核電當作主要減碳方案:重啟已除役核一二廠、核三廠延役、核四復工使用,或興建新型核電機組。
殊不知,無論是重啟已除役、重啟停工許久的機組或既有機組的延役,都需要近十年的時間準備:檢查、零件維修與保養、設備更新以及安全測試等;還沒有成品的新型核電機組,何時能運轉發電更是遙遙無期,未來8-10年核電占比不會比目前高。以核電作為減碳方案更像用來規避實質減碳的推託之辭。
「巴黎協議」為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帶來希望
2015年「巴黎協議」簽訂,為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帶來一線希望;與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不同,後者針對38個已開發國家,設訂2008-2012年這些國家應達成的減量目標。
「巴黎協議」拋棄強制性的目標,不分貧富與發展程度,所有國家依各自能力提出2030年的「自願減量承諾」與路徑,全球每五年盤點NDC並鼓勵提出更積極的減量承諾;「巴黎協議」的精神希望藉由公開透明的架構,讓缺乏減碳努力者因為擔心被公開點名而感到羞愧,從而積極減排;積極減碳者也因可能被公開讚揚,減量超越自訂的NDC;透過正向回饋作用達到「巴黎協議」目標:控制增溫遠比攝氏2度低,追求增溫不超過攝氏1.5度;人為排放盡早達最高峰,並於本世紀中起,人為排放與自然吸收相當。
不過,現實遠遠不及期許,聯合國環境組織(UNEP)匯整所有提出的NDC,發現如果所有國家的NDC都徹底實現,2030年全球總排放仍將是控制增溫在攝氏1.5度內該有排放量的2倍!也就是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將總排放量削減至2020年排放量的一半,才可能達到增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
台灣少受天災衝擊,卻也導致氣候意識不足
2023年從一開始,許多前所未見、打破紀錄的極端天氣接連不斷發生,一再打破科學家對天氣變化的理解:2023年6月到10月,每個月的全球均溫都是該月歷史新高,而且顯著的高出許多;熱帶氣旋歐蒂斯在半天內以驚人的急速增為最強五級颶風,重創墨西哥度假勝地阿卡普爾科,轉變的快速嚇壞颶風專家;南極冰覆蓋面積比過去30年平均縮減750個台灣的面積;陸地冰川快速萎縮後退,導致下游洪水與乾旱;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井水枯竭在沙烏地、印度成為普遍現象。
過多二氧化碳溶入海洋導致海水酸化,威脅海洋生物。森林吸收CO2的能力接近飽和,而高溫乾旱引發的野火,讓森林焚燒成為新的CO2排放源。地球氣候系統已被推到一個極不穩定的狀態,過去對氣候的認知愈來愈無法適用,人類開始踏入難以預知的世界。
「巴黎協議」簽訂已8年過去,化石燃料仍佔全球能源供應的八成以上;各國政府依舊鼓勵化石燃料的使用,據國際貨幣基金估計,2022年各國政府直接對化石燃料補貼總計高達1.3兆美元,達歷史新高;同年,全球五大油公司Exxon,Chevron,Shell,BP與TotalEnergies總獲利高達2000億美元,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 全球CO2排放持續緩緩上升,大面積的森林砍伐沒有停止。依目前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速度,控制增溫在攝氏1.5度內的希望六年內即將破滅。
台灣能否在這稍縱即逝的關鍵時機多做些努力?相對許多遭受極端天氣衝擊的國家,台灣非常幸運地很少經歷大自然的無情,政府與民眾多不認為氣候變遷問題迫在眉睫,也有不少人認為降低CO2排放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美國川普總統以減碳「破壞美國經濟,讓美國陷入永久的劣勢」為由退出「巴黎協議」;這與早年國民黨財經官僚尹啟銘:美國都不減碳,台灣急甚麼?反映類似的心態。
2000年左右美國的確瀰漫著抗拒因應氣候變遷的氣氛,當時美國僅占全球人口4%卻排放全球23%CO2,相當每個人每年排放21公噸CO2(是同年台灣數值,10.3公噸,的兩倍),小布希總統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2009年民主黨歐巴馬總統提出個相當保守的目標:2020年比2005年減少17%的減碳目標。不過所提氣候變遷相關法案均被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擱置,退而以行政命令處理:聯邦環境保護局透過提高電廠汞(水銀)等毒性物質的排放標準,順帶限制其他發電廠污染排放;以及規範電廠於2030年前應降低三成CO2排放。
配合當時美國低廉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歐巴馬卸任時,美國的CO2排放已下降15%。美國每人每年CO2排放下降到15.6公噸(台灣增加至12.1公噸)。即便川普廢止歐巴馬對電廠管制,電廠對恢復舊系統興趣缺缺。
四名總統候選人無人顯示足夠政治決心
2021年拜登就任總統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加入「巴黎協議」,並提出新的自願減量目標:2030年比2005年減少50-52%排放與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2021年通過的《基礎建設投資與就業法》(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其中2000億美元用於強化大眾運輸、電動車充電設施以及強化電網韌性。
2022年通過十年1.2兆美元的《縮減通貨膨脹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全民參與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的財務誘因,包括對建置再生能源、零碳排能源設施與綠能製造業的賦稅減免;期望再生能源發電能倍數成長,並鼓勵家庭更換高效率空調、鍋爐與熱水器等產品以減低未來能源支出;改善門、窗及其他強化絕緣措施的支出三成免稅… 。
20多年來,美國從氣候變遷的破壞者慢慢成為國際因應氣候變遷的領導者,台灣依舊原地踏步,還不時後退。美國的轉變告訴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否符合國際趨勢或過於保守,有清楚的宣示意涵;接著,必須展現足夠的政治決心推動具體可行的政策,規劃相對應的預算已實現目標,否則目標僅只是個口號。
實現「氣候變遷台灣幫得上忙」的實際做法
台灣一向善於制訂看似具前瞻性的目標,但往往怯於實踐;這是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議題躑躅不前的主要原因。台灣四位主要總統候選人不僅都沒有提出超越蔡政府的減碳目標,如果連檢討現有目標都不想花心思,我們應該無法期待他們會有足夠的政治決心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相關方案。
今年7月杜蘇芮颱風之前,南台灣經歷600天沒有大雨,嚴重乾旱開始引發水資源使用爭議,幸好颱風帶來及時雨化解危機。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往後將有更多更嚴酷的天災發生。即便台灣能幸運地躲過天災的直接衝擊,地球其他地區的災變也會造成影響,例如:武漢肺炎、非洲豬瘟、禽流感與遠處發生的戰爭。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台灣不能置身事外。
無論如何,未來台灣總統無法迴避國際要求積極減緩氣候變遷的壓力,除了「2050淨零碳排」外,應以「2030年排放減半」為新的中期NDC目標,並規劃相對應的方案、期程與預算。
最近幾年,台灣每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會場外以醒目的廣告宣揚(氣候變遷台灣幫得上忙,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Taiwan Can Help);其實,積極削減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是台灣嚴肅面對氣候變遷的最好證明;透過技術移轉與友邦交換減碳成功經驗,才算「氣候變遷台灣幫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