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慘痛經驗教給台灣的一課:對敵方軍事行動「習以為常」是大忌

兩岸國際

10月7日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Hamas)的突襲行動,打破了以色列的無敵形象。愈來愈多消息指出,以色列並非沒有收到相關情資,而是這些情報被判定「不重要」,只不過是哈瑪斯的日常演習。

除了過度自信,以色列這種「習以為常」的輕忽心態也值得台灣引以為戒。

中共對台軍事壓力已經是新常態,但也在穩定擴大中。中共航空母艦山東號8、9日沿台灣海峽中線由南向北航行並經過北部海域,而共機擾台和去年相比,每個月增加一百多架次,等於今年每天平均有13架共機侵擾台灣。

哈瑪斯模擬攻牆作戰被判定是「常規軍演」

以巴戰爭剛滿月,8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圖克(Volker Turk)表示,以巴雙方都犯下了「戰爭罪」。截至目前為止,以色列有1400人死亡、240人被綁架,巴勒斯坦死亡人數攀升至1萬500人。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以色列軍方情資單位事前其實並未毫無所覺。

今年稍早,以色列作戰情報部隊(Combat Intelligence Corps)一名士兵Noa Melman告訴上級,哈瑪斯正在模擬「攻牆」作戰,然而「每個人都把這視為常態,當作他們的慣例活動。」她說。

一名以色列資深官員坦言,哈瑪斯突襲那天晚上他們嗅到了有什麼事情不對勁的氣息,然而這樣的懷疑「被解讀為只是(哈瑪斯的)常規軍演」。

就連民間情報社群都早在10月7日前就已反覆示警。

一名平民志願者Menachem Gida及其夥伴利用衛星影像等技術密切監控加薩走廊(Gaza)網絡及阿拉伯媒體,當他們向以色列軍方指出哈瑪斯在邊界進行軍演時,收到的回應是「你們不重要,我們不需要你們。」

前以色列軍事情報官及政府顧問Michael Milstein寫了許多文章投書媒體,也告訴前同事,「以色列應對哈瑪斯的方式已經失能」,卻幾乎沒有人關注他的警告。

以色列人氣影集差點預言中「哈瑪斯突襲」

前以色列總理歐麥特(Ehud Olmert)將之歸咎於過度自信導致的驕傲自滿。「哈瑪斯對我們做了我們擅長的事:出奇不意、聰明靈活,跳脫一般的思考方式。」他說。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至今沒有以領導人身份為「政府無法妥善保護人民」道歉,他的支持度也直直落。

(更多相關新聞:超過四分之三民眾要他下台 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政治氣數奄奄一息) 

以色列低估哈瑪斯執行大規模複雜攻擊的能力,前英國對外情報機關「軍情六處」(MI6)處長楊格爾(Alex Younger)稱之為「想像力故障」(failure of imagination)。

「把你的期待和實際情況混為一談,一直都是很危險的事情。」楊格爾說。

《金融時報》指出戰前還有一個驚人,而且現在看來有點諷刺的巧合。以色列人氣影集《高牆邊的混亂》(Fauda)差點採用了一段劇情:哈瑪斯越過邊界高牆攻擊以色列。但這樣的劇情最後被捨棄,原因是「太令人難以置信」。

影集主創者之一是巴勒斯坦事務專家、以色列記者伊薩查洛夫(Avi Issacharoff)。「幾十名哈瑪斯戰士怎麼可能辦到這種事,卻不被軍情機構或國家安全局(Shin Bet)發現?更別說是數千人了。」伊薩查洛夫當時告訴劇作家,「我們還是找些更現實的劇情來寫吧。」

情蒐再高科技終需人類判讀決定

《金融時報》列出的以色列失敗的第二、三個理由,和台灣與中國現在的關係動態不完全相符,但同樣值得借鏡。

一是所謂的「科技傲慢」,以色列過度相信竊聽無人機、感應式柵欄等先進科技,能讓他輾壓技術能力遠遠落後的哈瑪斯。多年來除了零星突破,這些裝置確實保護了以色列人,卻也製造出「錯誤的安全感」。

一名西方官員拿蘋果手機形容,這就像是「iPhone能運作時一切都很棒,然而一旦它失效──突然間你就什麼都做不了。」

Millstein認為以色列過度依賴網路、大數據等高科技工具,忽視了最便宜也最簡單的手段,像是開源資訊、監控對講機、邊境士兵的第一手觀察

此外,高科技監控手段確實能提供高品質的「技術型情報」,例如查出導彈發射企的精確位置,卻難以揭露敵方戰略、領袖意圖等涉及人類判斷的情報。

另一方面,尼坦雅胡決策失敗也是成因之一。近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因屯墾區擴張發生許多暴力衝突,國安局於是將注意力轉至該地,此舉雖然可以理解,卻也讓哈瑪斯有機可乘。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