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冷空團更是一波接著一波來報到。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以溫度降低後的前14天危險性最高。
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易引發血管收縮,對於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容易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醫學進步,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儘管如此,心血管疾病仍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2長達20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天氣突然變冷時應該要注意什麼呢?
(延伸閱讀:作家范疇68歲心血管疾病猝逝》「晚睡」對健康會造成哪些危害?心臟名醫解惑 )
「這些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比一般人更高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事實上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在一年當中、不分季節都有發生的可能,「不過一到秋冬交替之際,因為氣溫的快速變化容易造成心血管收縮,引起血壓不穩,容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引發中風,或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所以每年當時節走到秋冬交替與邁入寒冷冬季時,都會提醒民眾特別要當心血管的健康。」
除了三高族群,錢政平也補充說明年長者因隨年齡增加,心血管會因老化逐漸失去彈性、硬化、狹窄,後續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並引發中風的機率也提升。「還有肥胖、有抽菸者、家族有心血管相關病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比一般人還高。」
錢政平指出,心血管疾病在發生初期時,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大多是心血管急症發作(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時,其嚴重程度會危及生命,大多數人也是在緊急送醫後才驚覺心血管已發生嚴重硬化、堵塞,此時只有儘快就醫才可降低死亡機率及搶救存活後失能的情形。
(延伸閱讀:乳癌權威郭耀隆腦中風猝逝》40年老中醫:「疏通經絡」能治療也能預防 )
「7大症狀」恐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徵兆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宗道表示,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
他提醒,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在任何時間都要隨身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另外也特別提醒更年期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的症狀,民眾不易分辨,如有上述症狀時,也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至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王宗道分享,美國心臟協會(AHA)公佈最新指南,提出「護心8大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均衡飲食吃得巧、保持活躍多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充足睡眠、控制體重、血壓、血脂和血糖。
王宗道進一步解釋,飲食是最不容忽視的一環,每天應至少攝取5份蔬果,每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以少鹽、少油、少糖為最高原則,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及加工食品,且飲酒要節制,能不喝最好,若無法避免則建議一天攝取不超過20公克。
運動方面,王宗道建議民眾一週做5次3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每週累計75分鐘高強度運動,謹記「能走就不站,能站就不坐」,以爬樓梯代替搭電梯、走路取代坐車,做家務、跳舞也可列計,只要保持動態生活,每一步都算數。「飲食與運動兩者結合,就是控制體重與三高的必備要素。」
他也強調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
在家應遵守「722原則」量測血壓
國健署也提醒,民眾可以把每週要達到的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建議外出時,從頭到腳(穿戴帽子、圍巾、口罩、手套及襪子等),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若有早起運動習慣的民眾,運動前應先暖身10至15分鐘,充分熱身後,再開始運動,強度與類型應身體狀況量力而為,運動後趕快將保暖衣物穿好,並適度補充溫開水。
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建議運動應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如避免在大清早外出運動,建議可改在室內運動,並留意自身狀況。
王宗道建議心血管疾病高危族群,在家遵守「722原則」量測血壓,「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2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他也強調,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說話不清楚」等中風徵兆,應即撥打119盡速送醫,並記錄發生的時間,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終身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