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美中關係緊張獲得「管理」而非「解決」 拜登、習近平對台灣各說各話

兩岸國際

本文作者為:

哈斯(Richard Haass),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名譽會長,美國投資銀行Centerview Partners資深顧問,2023年最新著作為《義務清單:好公民的十個習慣》(The Bill of Obligations: The Ten Habits of Good Citizens)。

峰會本質上就充滿各種高層政治和戲劇性事件,所以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在全球「億」眾矚目實在不令人驚訝。這場會面相當有幫助:拜登和習近平同意恢復軍事溝通,打擊致命類鴉片止痛劑芬太尼(fentanyl)、對抗氣候變遷,而且也討論了人工智慧(AI)的相關風險。然而這並不代表雙方近年持續惡化的關係重修舊好,而且在可見的未來美中關係的核心仍是「競爭」,競爭遠大於其他特徵。

拜登、習近平各取所需

拜登、習近平來到舊金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晤談4小時,希望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底下搭建一塊地板(借用拜登最喜歡譬喻的形象)。但值得指出的是,他們的動機具有根本差異。拜登希望降低緊張,現在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場外交危機──或者更糟,軍事危機。一方面在歐洲隊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方面要應對10月7日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發動恐攻的後續事務,現在美國已經疲於奔命。

現在距離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年,拜登同樣需要展現他能強硬面對中國,一邊擋開共和黨的攻擊,一邊顯示自己聚焦在與美國民眾切身相關的議題。在這方面,他成功讓中國承諾加強控制化學原料出口,墨西哥毒梟就是用這些原料製造芬太尼。

至於習近平,由於中國經濟下行,他前往加州時的氣焰沒有那麼高漲。十年前習近平上台後國家過度介入經濟多年,如今中國青年失業率高漲,出口及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債務更是個大問題。現在習近平和中國經濟最不想要的就是美國施加更多出口管制、制裁和關稅

「台灣問題」上仍各說各話

美中仍因最具爭議的「台灣問題」而有顯著分歧,「拜習會」並沒有改變這個狀態。過去50年來,兩國政府巧妙應對這項議題,事實上就是同意他們對兩岸的最終關係具有不同看法。習近平將統一視為中國未來及其個人功績的重中之重,美國則認為保護台灣不受脅迫,是他及印太區域盟邦的核心利益,並對確保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至關重要。雙方的議程截然不同,由之產生的緊張態勢未來就像過去一樣,看來時不時就會激化

這樣的脈絡下重建軍事熱線是一項好消息,去(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後,中國切斷了雙邊溝通。這項舉措基本上值得歡迎,畢竟它能降低美中軍機、軍艦擦槍走火的機會,現在他們的每日活動範圍都離對方相當近。然而,一旦發生意外這樣的熱線是否管用,又能發揮多少效果,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拜習會」似乎達成美中在氣候變遷、監管AI方面強化合作的承諾,但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最終是否能轉化為有意義的具體行動。

俄烏、以巴戰爭的立場互相對峙

另一方面,「拜習會」似乎並未弭平美中在世界兩大衝突的差異。中國站在俄羅斯那邊,美國則力挺烏克蘭;有別於華府,10月7日恐攻後北京與以色列保持距離,他拒絕譴責哈瑪斯,而且呼籲無條件停火。

儘管如此,兩國政府看來不打算在歐洲或中東爆發衝突。中國延緩軍援俄羅斯,而且也不希望中東衝突升級,因為這將危及他自己對伊朗石油的進口能力。習近平也想避免任一場危機的地緣政治分歧再惡化,讓美國有藉口對中國「加碼」,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困境。

不過習近平這些盤算是否能讓中國在南海自我克制,還有待觀察。近日中國在南海對美國長年的盟友菲律賓加強施壓。此外,「拜習會」也無法讓我們相信,中國已經準備好運用他的影響力遏止北韓的核子與導彈計畫。

美中關係需要的是「管理」而不是「解決」

現代美中關係在過去70年來經歷重大演變。早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並在韓戰時進行對抗。接下來20年兩國展開一段戰略合作時期以對付蘇聯,而當冷戰結束,他們改將貿易、投資視為首要之務。不過近年經濟成為雙方產生摩擦的導火線,而且隨著中國愈來愈專斷蠻橫,兩國發現他們愈來愈不和,從區域和全球議題到人權,他們幾乎都持不同意見。

舊金山「拜習會」並未改變這樣的現實。美中關係仍是一個「需要管理的議題」,而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這場會面抱持其他期待都是不現實的。世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仍處於高度競爭狀態,「拜習會」前後的挑戰都是一樣的:確保競爭不會妨礙特定領域的合作,也不會演變為衝突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