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戰狼外交的一體兩面 中共政權及習近平缺乏自信與安全感

中國議題

11月30日大陸委員會與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共同舉行「一黨專政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國際研討會,集合台美、日韓學者分析中國現狀,出席者包括陸委會主委邱太三、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埃略特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等人。

同日上午,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以百歲高齡過世,研討會主講人沈大偉在台上得知這個消息,除了表達遺憾,也肯定他打開美中關係的大門,是「富有智慧的世界級政治家」。

「季辛吉把門打開,尼克森(Richard Nixon)走過去,而卡特(Jimmy Carter)將雙方關係正常化。」沈大偉稱讚季辛吉不僅對美中關係貢獻良多、著作等身,生前還在研究人工智慧(AI)等新興技術,對美國兩黨都是非常珍貴的顧問。

(更多相關新聞:美中建交關鍵人物 季辛吉百歲辭世 習近平稱他「中國的老朋友」

中共政權及領導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中國社會現在瀰漫一種不確定感。」沈大偉指出,這不是一個充滿動力的正面狀態,而中國舉國「安全化」、將安全置於發展之上,也反映「這個政權及其領導者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持續「肅清」運動,最近一批被波及的人是前外長秦剛、防長李尚福等人。沈大偉表示,這雖能幫他除掉政治對手、消除貪腐,但這些人同時也是經濟的潤滑劑,將他們移除中國經濟勢必會受影響。

目前中國國安部、公安部、宣傳部對習展現高度忠誠,極端民族主義者和「戰狼」也相信他會帶來中國偉大復興,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習疏遠體制內這麼多人,恐導致中國政治不穩定,而且這種脆弱性是外界難以窺見的。

政治制度「倒退嚕」成為經濟成長最大阻礙

從GDP成長率放緩到債臺高築,中國經濟急遽疲軟不必贅述,不過沈大偉強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並非特例,歷史證明要脫離這個泥淖,國家必須脫離「榨取式」經濟,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透明度、去中心化、鼓勵社會自主行動的國家。

現代化理論主張,威權政權必須經過「轉型、鞏固、適應」三階段才能促進經濟轉型、突破經濟停滯,並進一步確保自身政治生存。然而,黨國制度、一人獨裁這些特質反而在習近平治下強化,曾經步入「適應」階段的中國又退回萎縮僵化狀態。

「現在及未來的中國政治制度,可能成為他經濟成長的最大阻礙。」沈大偉警告,當年蘇共垂死之時,領導人同樣失去信心和安全感,為奪回控制權祭出許多「為規定而規定的規定」,最後執政核心原則只剩下維持權力。

這是沈大偉睽違12年再次訪台,他回憶自己第一次造訪台灣可追溯至1960年代,年僅7歲的他隨在美軍軍事援助團服務的兄長來台過暑假,當時天母還有稻田和水牛。

台灣、日本、韓國學者齊聚一堂分享他們對中國的觀察。(攝影/洪培英)

「受害者」與「負責任強權」的雙重認同

與會學者以距離台灣最近的日韓為例探討中國外交戰略。政大日本研究學程助理教授楊雯婷關注「戰狼外交」,中國在「西方強權受害者」與「負責任強權」這兩個角色之間輪流交替。

近日由於福島核廢水排海爭議,中國罕見對日本展現戰狼姿態,楊雯婷認為原因在於這起事件一方面能反映日本的負面形象,一方面又能強化中國「保護中國人及世界」的負責任強權人設。

松田康博評論,戰狼早在習掌權前就已存在,但為何外界會覺得「戰狼外交」在習近平政權之下會更凸顯呢?松田康博認為,在習近平制定外交政策上,北京是希望對國際組織產生更多影響力。因為當外國批評到習政權的時候,就等於真正批評到習是一個「無能的領導者」。

另外,在中國希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時,希望在外交上能更強而有力,在外交工作上有更多強化,有更多緊密的關係,因此,北京的外交工作事實上並沒有很成功。

松田康博指戰狼外交具備內宣效果

松田康博認為,中國的「戰狼外交」與中日外交是一個交互影響的關係,習近平更激進的外交政策,中日雙邊尋求的是一個更穩固的關係,但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關係。中國想把一個中國政策,要讓各國都可以接受,但對於日本的外交政策卻不斷地批評,這就是中國的「戰狼外交」政策。

松田康博舉例,在東京可以看到,中國對日本講話都是不留情面的,中國外交政策是不斷地批評日本,但在中國內部卻不准使用日語、日文,中國對日的外交政策不是要促進商業經濟,反而是攔阻了雙邊經濟發展。松田康博也觀察到,中方不只在國內開始反對日文,中國在國內也開始不太接受使用英文。且中方對日本產品,不斷地進行嚴格的檢驗,這是在日本可以觀察到的中國對日「戰狼」外交政策現象。

另外,中國外交制度走向集權,外交官無法對上級據實以告,也難以坦誠討論政策,在沒有人想要擔起責任的情況下,便把責任都推給其他國家。

不過戰狼外交同樣具有內宣意義,松田康博舉例,在中國駐日大使館常在中文版網站嚴厲批評日本政策,但日文版的措辭會較節制謹慎,簡言之,中文內容應和國內需求,日文內容應和外交需求。

南韓轉向美國,為何北京沒有明目張膽報復?

另一方面,韓國延世大學國際研究助理教授金東燦指出,南韓總統尹錫悅上台後改變以往的「模糊戰略」,中國雖有微詞,然而有別於2016年薩德反飛彈系統(THAAD)爭議,至今北京並未公開展開報復。

金東燦認為這是因為習近平近日把注意力放在國內政治,南韓暫時不是北京外交重點,而且中國經濟不佳,他可能也意識到經濟報復恐適得其反。

不過,如果南韓涉入「台灣問題」或者抗中多邊主義產生實質影響,北京可能就會對首爾採取行動。

「南韓應該確立核心國家利益,釐清哪些原則是無論中國如何報復,都不能放棄的策略。」金東燦建議南韓與區域盟友合作,不要自己單獨行動或發言。

美國盟邦在「2種情況」最容易被中國挖牆腳

中國和全球100多國簽署300多份不同層級的「戰略夥伴關係」合作協議,其中包括菲律賓等美國傳統盟友,這讓人憂心北京在挖美國牆腳以分化西方陣營。

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院全球政治學系教授福田円分析,中國在國際領域強化一中原則,北京不僅要求其他國家確認,也在各種國際會議及組織不斷強調這項原則,而他國如果嘗試挑戰一中原則,就是挑戰他與中國的關係。

而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廖年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韋豪發現,當美國盟邦與美國的權力不對稱程度或者貿易量下降,其與中國會傾向簽署更多合作協議。

因此,張廖年仲建議,美國除了強化自身,也應該加深與盟邦的經濟聯繫,才能有效加強聯盟的可靠性。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