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紐約》歡樂溫馨的曼哈頓聖誕市集 基層移民的百態人生

走讀紐約

從感恩節一路來到聖誕節,整個紐約的街道和每個角落幾乎都是滿滿的節慶氣息,傳說中的聖誕市集也陸續佇立在一些人潮眾多的廣場。

走進聖誕市集,可以看到許多聖誕節的擺飾、吊飾及其他相關商品,也有充滿異國風情的藝品和來自鄰近城鎮的獨立藝術家販售自己的作品。

我被一些有趣的藝術創作和濃郁異國情調的藝品吸引,忍不住買了幾樣,順便和攤販老闆們閒聊。發現這些老闆們的原鄉就跟這些藝品一樣,來自遙遠的異鄉,原來他們都是美國這座大熔爐的移民。

來自尼泊爾的手工羊毛氈吊飾。這些羊毛氈吊飾每個15美元,但品質良莠不齊。就像美國移民的貧富結構懸殊。(攝影/許曉嘉)

移民前仆後繼,成就美國社會的民族大熔爐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目前美國人口總數約3億3100多萬人,其中出生於外國的人、所謂移民人口數量大約有4600多萬人,佔總人口數比重約13.9%。

與多年前相較,移民人口的比重有逐步溫和升高的趨勢。尤其是女性移民比例約51%、略高於男性移民,35歲以上到54歲之間的移民比例高達40%。

從移民關係來看,移民人口中屋主或屋主配偶的比例也高達7成以上,顯示為透過婚姻及投資來取得移民身分的途徑可能仍是美國移民大宗。

在移民的出生地方面,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人口比例高達50%以上,可見美國和中南美洲國家緊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來自亞洲的移民在印度、中國和南韓大軍進駐下比重也有30%以上。來自歐洲及非洲的移民比例合計20%以內。

種族壁壘無所不在,移民基層生活其實辛苦

美國擁有健全的教育產業,聞名全球的學校為數眾多,加上豐沛的國家社會資源,多數移民最主要的目的無不希望子孫世世代代都在美國成長受教育,因此不惜想方設法或投入巨資遷徙而來。

到底千里迢迢來到美國的數千萬移民,都靠什麼維生,一直是很多人好奇的部分。有時候看看周圍的親朋好友,好像也很少說出讓大家感到很具體的工作。

事實上,從曼哈頓中城金融商業大樓和各級機構專員幾乎7成以上都是白人、還有居住在房價最高的曼哈頓東區高級社區的住戶甚至9成以上白人來看,鼓吹人人平等的大蘋果,仍隱約可見社會上無形的種族壁壘。

依照官方資訊,移民人口從事管理、商業、科學及藝術等等相關職業的比例大約35%-40%,從事服務業有2成、業務員約有15%、自然資源與建築維護職業有10%-15%、生產及運輸相關職業有15%左右。從這個職業結構來看,可以推測大約至少5成以上偏向基層勞動力的工作。

再從產業細項來看,包括農林漁牧礦建築製造運輸等等基礎產業的比例超過3成,批發零售與娛樂餐飲等等物流及其他服務相關產業比重也有2成以上。

市集內販售的手工編織毛線帽。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藝品,小販們多是還操著濃重鄉音英語的新移民。(攝影/許曉嘉)

聖誕市集生意不如想像,逛的人比買的人多

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昂貴地段的哥倫布圓環的中央公園南側入口處的廣場,在聖誕節將至的12月,開始了聖誕市集。

許多小販擺起了攤位,有獨立製作的小藝術家販售自己的作品,像是陶瓷藝品、畫作、木雕,更多的是明顯聖誕節相關事品,以及充滿異國風情的多元手工藝品,有些一眼望去就知道來自西藏、尼泊爾、土耳其或印度等文明古國。

我站在市集的一個角落看著人潮來來往往,發現穿梭在攤位間瀏覽的遊客和在地居民雖多,使得狹窄的市集步道摩肩擦踵,但真正駐足到攤位前選購的人相當有限,實際掏出錢包購買的人就更少了。

來自土耳其的手工陶製品。精緻的手繪圖騰、強烈的歐亞風情,這是市集裡生意最好的攤販之一。(攝影/許曉嘉)

為了支持這些在寒風中擺攤的小生意人和藝術家,我選購了幾樣美麗的藝品。有幾個攤商用有著濃郁鄉音的英文告訴我,他們現在住紐約、已經是美國人(移民),這些商品在他們的家鄉手工製造、然後來到這裡。

於是我又突然想起最近讀過的一篇文章,說著美國經濟在表面看似良好的數據下、其實潛藏著隱性衰退的危機。不知道在暗潮洶湧的經濟局勢下,這些努力在各種市集擺攤作生意的基層移民,是否會受到影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