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作都是需要耗費極大心力方可成就的工藝,學藝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常常使得許多年輕人望而生畏,然而69年次的鹿港大木作匠師黃江銘勇於挑戰、熱衷學習,不論日式、漢式大木作皆得心應手,是國內古蹟修復匠師的後起之秀。
半路出師 投入大木作
民國88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慘重的傷亡和毀滅至今都令人談震色變。這場地震也為臺灣的古蹟帶來無可彌補的浩劫,災後的修復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當時身為三大國定古蹟之一的鹿港龍山寺也受損嚴重,亟需古蹟修復匠師投入搶救。
69年次的鹿港子弟黃江銘,那時原本從事汽車烤漆剛服完兵役回鄉,一日閒來無事便在龍山寺晃悠,他看到幾個大木作師傅在寺裡忙進忙出,便仔細觀察師傅們的作為。一連數日,他不看不知道,一看卻看出了興趣來,這些木作拆拆立立、修修補補,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極大的學問和技巧,讓他看得目不轉睛、熱血賁張,看出了莫大的興趣來。
「我那時候看到現場師傅們把古蹟的梁木、斗拱等一件件拆卸下來,整理後再一件件組立上去。傳統建築有所謂的『三通五瓜』,雖然都是榫卯結構,但每個結構不同、形狀各異。我從無木工基礎,但當時看得眼花撩亂,心裡不禁擊節讚嘆傳統木作工藝之精妙浩瀚。」黃江銘回憶當時,興奮地說。
從小工到出師 一點就通
由於當時現場也缺人手,其中有位師傅就問他有沒有興趣幫忙,黃江銘不假思索便應允下來。於是他當時從修復工程的小工做起,幫忙師傅們搬運物資和材料。對大木作產生濃厚興趣的黃江銘,一邊勤快做事一邊仔細觀察,遇有不懂的,抓住空檔就請教師傅,然後回家慢慢品味。當時負責大木作的是來自臺南的洪順和施福壽兩位師傅,他們都是認真又肯提攜後進的人,對於黃江銘的提問,都能鉅細靡遺地詳盡解答,黃江銘跟他們最是親近,學的也是最多。
或許黃江銘就是天生該吃這行飯的,師傅們的講解他經常一點就通,好學又極富天資的他,只約莫五、六年的光景,他就出師了,這時候的黃江銘也不過是個25歲的青年而已,在這個年齡偏大的職業領域裡,真的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異數。
而後,隨著他在職場的歷練不斷地累進,黃江銘不僅學會漢式和日式的大木作工藝,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小木作,並分別獲得文化部在民國106年「漢式大木作」、108年「日式大木作」及109年「小木作」傳統匠師認證。這些認證都是要在眾多競爭下,通過學科、術科考試方能取得的,每一項都是真才實學、十足真金。
這時候的黃江銘,才剛屆不惑之年,而認識黃江銘的那些老師傅們,對他的手藝都是期許頗深、讚不絕口,認為假以時日,這個年輕人定能成為臺灣大木作界的頂尖人物。
無師亦有師
論起師承,嚴格上來講黃江銘沒有師承,但每個和他共事過的師傅又好像都是他的師承。他就像一個浪蕩江湖的俠客,混跡各處,這邊教一點、那邊學一點、自己再研究一點,居然這樣也學成了一個兼容百家的武林高手。
了解臺灣的古蹟修復的人都知道,大木作是指木建築中承重結構構件的製作和安裝組合,是整個工程最核心也最重要的部分,這部分目前也是人才最稀缺的地方。在臺灣,大木作又分為漢式和日式兩種,傳統漢式建築繁複,日式相對較為有規律且單純。臺灣的傳統漢式建築主要就是閩南式建築,以楹梁、斗拱、瓜筒為主,均為榫卯結構;越是華麗巍峨的建築,大木作的構造越是複雜多變化。日式大木作相對的就顯得單一。因此大木作的師傅通常會漢式的,也多能兼通日式的。
小木作主要指傳統建築的裝修部分,範圍廣及:門窗、雀替、獅座、神龕、窗格、藻井、匾聯甚至涵蓋桌、椅、櫥、櫃…等數十種工項,因為需要極細的工藝,故又稱「細木作」。殊不知這些都是水磨的工藝,不僅需要精巧的手藝,還要有不俗的眼光和耐心,方能做出好的作品。當下能兼習大、小木作者,並不多見,像黃江銘師傅這樣半路出家,弱冠之年才初習木藝,卻年紀輕輕便精通兩者的,實在難能可貴。
古蹟重生 滿滿成就感
從業23年來,黃師傅跟著不同工班走南闖北,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足跡遍布全臺。舉凡像彰化元清觀、彰化關帝廟,新竹孔廟、臺南南鯤鯓代天府、臺中清水國小、南投草屯月眉厝龍德廟、新北邢龍宮、桃園警察宿舍、雲林斗六警察宿舍、屏東恆春婦幼館……等,都有黃師傅的心血融入。這些工程伴隨著他的成長,鍛鍊著心志、累積了手藝,也豐富了他的人生。二十多年前,他因鹿港龍山寺那場修復工程而走向一條迥然不同的道路,沒有成為汽車烤漆師傅,卻轉身成為木作達人。
傳統建築多為木造結構,隨著時間推移,木頭朽壞,修復工程難免得重新拆卸,然後零部件一一檢視、汰除、修復、新作,這般繁複的工程,別人或許視之畏途,卻是黃江銘最喜歡也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他說:「看著一棟建築像積木一樣被拆卸乾淨,然後診視,然後修復整理,最後再原樣組立,這樣的工程最耗工夫,技術難度最高。看著它們在我手中大破大立,心中不免感到非常得意。」
有志者 事竟成
他回憶當時做彰化元清觀的情景,讚嘆地說道:「當年元清觀被大火焚毀,修復工作千頭萬緒,當時很多師傅共同參與,大家只能憑著一張張老照片和當地耆老們的口述記憶進行。大家看著殘餘構件、端詳老舊照片和資料,憑著各自的經驗猜想原來的尺寸,集思廣益竟然就將一棟毀於祝融的古蹟重新修復,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元清觀的經驗讓黃江銘更加熱衷這個行業,他努力學習、勤於探究,不明白處便多方請教,然後自己再深入思索,工作之餘時更是報名上課和閱覽書籍雙管齊下,甚至興趣來了便在家動手實作解惑。就是這樣的勤勉與堅持,一個原本是木工門外漢的黃江銘,竟不數年躍然成師,成為同行眼中交相稱譽的後起之秀。
語云:「有志者,事竟成。」在黃師傅的身上,我們切實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成功例證,他20歲才學木工,從搬運小工做起,憑藉著勤與誠,短短幾年就有小成,年輕的後生們,能無感乎?正如黃師傅自己所言:「用心、努力、多看多學、多跟一些不同的工班,只要有心,必能成功。」願所有徬徨於前途的年輕朋友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持之以恆,難處自銷,與之共勉。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