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英國王室頻傳病號,不僅凱王妃特才剛接受完腹部手術,根據外媒報導,現年75歲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也將於下周接受攝護腺肥大手術。
根據統計,年齡50歲以上的男性,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到了80、90歲則有90 %的男性有此症狀,隨著年齡的上升,罹患率也跟著增加。
攝護腺肥大症是男性上了年紀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不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提醒所有熟齡男性,不可因攝護腺問題常見為良性表現,就因此忽略攝護腺的健康狀態。
錢政平指出,「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者不需太過恐慌是否會發生癌變,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國人高齡化,台灣男性攝護腺癌人數增加,目前為國人癌症第5大死因。」
根據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5名,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3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
究竟攝護腺問題有哪些前兆,民眾能否先自我檢視?哪些人屬於攝護腺癌高危險族群?又該如何預防及治療?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和良性攝護腺肥大難區分
錢政平指出,攝護腺癌早期通常症狀不明顯,開始出現症狀時,可能和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差不多,「加上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的發生率很高,因此許多人會掉以輕心,包括尿急、開始排尿時排不出來、尿流變細、尿完後滴尿、尿流斷斷續續、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夜尿、血尿等。」
他也補充,「攝護腺癌雖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早期都不會有症狀,常見當癌症細胞已發展到骨轉移或擴散到其他器官發生異常明顯的疼痛感,再去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發現早已罹患攝護腺癌,也因此若沒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人就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
錢政平提醒,男性朋友除了年齡增長可能會提高罹患攝護腺癌發生機率,還有可能與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其中若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
他也提到,攝護腺癌發展相當緩慢,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預後存活率良好。若沒有發生骨盆腔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一旦病灶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部位,平均存活期僅剩約為2-2.5年。
攝護腺癌的4大高危險群
至於攝護腺癌徵兆,馮思中指出,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除了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外,國人對攝護腺癌的警戒心也不太夠,病友往往忽略警訊,以至於近6成台灣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更有3成以上病友初次診斷時就有轉移病灶。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也表示,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寧願穿成人紙尿褲也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再加上國內衛教宣導不足、篩檢也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較西方國家高。
歐宴泉進一步補充,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門診觀察到有些病友都是先至骨科或其他外科就醫,因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一旦轉移性攝護腺癌病友的格里森分數達到8以上或是PSA指數>20 ng/ml,其疾病進程較為兇猛,未來發生惡化的機率也較高。」
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有哪些?歐宴泉指出包括:
1. 年齡為60-80歲外
2. 有攝護腺癌家族史
3. 帶有如BRCA突變基因者
4. 服用男性激素或平時攝取較多高脂肪食物的男性。
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50歲以上,應定期檢查
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郭威廷指出,2023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
錢政平再次提醒男性朋友,攝護腺癌是國內近年發生率快速上升的癌症,50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應定期接受攝護腺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的篩檢準確度高,費用也不會太貴,最好每年都安排一次PSA檢查,若發生數值異常上升,建議需再搭配磁振造影檢查(MRI),幫助早一步發現癌症並及早接受治療,也能幫助提高術後的生活品質並降低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