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長良里蘿蔔節的SDGs與ESG意義

努力小農

減碳是為了永續

減碳和碳權認證應該是一個歡樂、生動且有趣的活動,才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讓減碳淨零的普世價值融入每個人、家庭、團體的成員,共同創造低碳的生活、生產與生態。我們經由「長良里減碳第一米」的氣候行動,展開台灣農業國際減碳的第一步示範。

拔蘿蔔給小農種碳帶來好彩頭。(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1月27日的「長良里蘿蔔節」結合了台灣重要的倡議人士,包括前農業委員會主委、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是第一位在台灣響應國際千分之四倡議的人士,蒞臨長良里蘿蔔節致詞,很高興看到台灣的小農成功的實踐千分之四倡議,且成為國際減碳認證的一員;前主婦聯盟董事長、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也是「台灣小農種碳專案」諮詢委員會召集人陳曼麗,說明了小農種碳與6項SDGs的關係,並期許未來可以更上一層樓將農業減碳與企業結合;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廖麗玲博士近年推動光合菌應用於農漁業不遺餘力,有5千多人應用光合菌在農漁業發展上,績效卓著,未來光合菌也可以用於農業減碳;推動小農自製生物碳多年的草根意識工作室劉晉宏也展示生物炭的製作,以及炕窯地瓜,寓教於樂,整合了各種技能,讓小朋友和家長聽得津津有味。專案開發者方儉則示範小農種碳如何進行土壤採樣與計算的方法,幫助大眾了解減碳如何建立量化的基準線和專案情境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

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全程參與蘿蔔節,並鼓勵更多農友加入全球千分之四倡議,增加農業土壤碳匯。(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前立法委員陳曼麗也是小農種碳專案的利益相關者諮詢會議召集人,強調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才是減碳淨零真正的目的。(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活動的主持人是全球友善耕地永續環境推廣協會理事長宥勝,他面對過去的錯誤走出性騷的陰霾,全心推動更安全、更友善的農業,也以義工的方式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草根意識工作室劉晉宏教一般人如何製作小型的生物炭,又可以利用生質能源。(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現在宥勝的身分是全球友善耕地永續環境推廣協會理事長,在蘿蔔節中帶動氣氛與參加打成一片。(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我們集合各界的力量,因為國際減碳認證不只是減碳,而是實踐永續的機制,我們在花蓮玉里鎮長良里進行「台灣小農種碳專案(Small Farmers Carbon Farming Project in Taiwan)」,農業碳匯國際認證實驗,應用黃金標準所訂定的認證原則與要求,以及永續發展目標量化工具(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Tool)進行實驗,同時也示範所有相關的作法與方法學,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農業碳匯行列,也期望企業也能夠參與投入,進行ESG投資。

碳權認證買賣只是永續目標的附屬品

農業減碳碳權認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從2022年8月向國際減碳標準和認證機構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for Sustainable Goals,簡稱GS4GG)提出「專案設計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s,簡稱PDD)」申請,2023年2月初步通過登錄審核,在黃金標準的官網上臚列所有的專案設計文件,供全球利益相關者審閱,並要求在2年內完成現場的審核,以及減碳和永續目標的績效認定。

一般國人都以為減碳碳權的認證就看有多少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可以賣多少錢,而忽略了在減碳過程中的永續表現的績效。各種的減碳額度開發、認定的方法學,僅針對減了多少碳進行度量,這是純粹科學、工程上的計量,但是在黃金標準的減碳專案活動中,必須考慮到17項聯合國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影響力,除了不能違反17項目標外,至少還要有至少3項的永續目標的量化表現,其中一項必要條件是 SDG 13 氣候行動,也就是減碳額度,在減碳專案的氣候行動同時,還要提出2項以上的SDGs作為量化認證的標的。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經黃金標準核定到2030年逐年的6項目標,包括:

SDG 2 糧食安全 – 專案不得減少糧食產量,而且能夠達到增產。

SDG 3 健康與福祉 – 小農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有益於農民和消費者的健康。

SDG 4 優質教育 – 提供小農每年至少6小時的訓練,並與小農共同提供環境和食農教育。

SDG 8 有尊嚴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 取得國際認證提高小農的社會經濟地位,增加35%的收入利潤。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 努力小農App提供了消費者認識小農真實生產,並直接向小農夠買負責任減碳生產的農產品。

SDG 13 – 小農耕作增加土壤碳匯,每年每公頃增加1噸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中。

1月27日的長良里蘿蔔節是基於實施「台灣小農種碳」後,生產了第一批的氣候行動米,藉以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示範。我們利用長良里過去舉辦多年,秋收到過年農閒期間的蘿蔔節活動,進行減碳的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能見證長良里減碳的過程與績效,同時透過活動增進其他5項SDGs的績效。

SDGs透過供應鏈擴大永續的價值與利益

在國際減碳認證中,必須符合兩大原則:1) 透明公開(Transparency),2) 公眾參與(Inclusiveness),我們公開邀請民眾,特別是在學學生和青少年兒童,並徵求學者專家來長良里共同見證種碳工作,以蘿蔔節的慶典方式介紹有趣實用的農業減碳。

SDG 13 氣候行動。我們在長良進行了一整年的「小農種碳」減碳農業的工作,有144.7公頃,20家農戶,60多位小農參與,在去年實驗的1公頃農地,增產了20%,也增加了66噸的土壤的二氧化碳當量封存。這1公頃產生的稻米3,600公斤,相當每公斤封存了18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些成果將在今年2月底進行第三方驗證,驗證後,即可再擴大進行。

SDG 4 優質教育。此次我們共有239位報名參加,其中157位成人,82位學生和兒童,女性135位,男性104位。另外現場報名參加約100位,總共300多位(因為現場為開放空間,難以統計實際人數,以保守估計約300位)。此次活動約4小時,所以總共接受此次環境、食農教育的人時為1,200小時,如果以每小時800元的效益計算,共960,000元的效益。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參與的300位來賓在SDG 4的資訊導引下,他們見證也認識了小農種碳的減碳責任,實際參與,並在現場消費當地生產的食材、認識當地耕作的小農,建立未來的產銷關係。現場並無販售商品,但未來一年內,將可銷售100噸的減碳米。

SDG 8 尊嚴的工作和經濟成長。透過這次行銷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長良里減碳米的價值,也讓參與的農民更有國際認識的光環,未來以80元1公斤的價格販售100噸的米,將可增加約10%的收入,當然如果認證獲得企業的支持,則可以增加更多的效益。

SDG 3 健康與福祉。此次戶外的活動,可以讓參與者在空氣品質良好,風和日麗的環境,吃到在地美食,拔蘿蔔活動筋骨,都是增進身心健康的活動,這也有1200個人時的效益。每位參加者都可以帶回沒有使用肥料、農藥純淨的白蘿蔔,甚至可以當場生吃,體驗有滋味的減碳生機食材。

SDG 2 糧食安全。此次活動準備的食物(蘿蔔糕、麻油雞、酸菜鴨等),都是當地食材,份量控制剛好,完全沒有剩食。此外蘿蔔和油菜花是去年二期稻到今年一期稻間的綠肥,更確保土地肥沃,以利生產下一期的水稻,增進糧食生產。這項績效又可回到SDG 13,未來土壤有機碳增加的碳匯額度上。

「小農種碳專案」開發單位天地和氣公司和肥料供應商大統科技公司「投資」了這次蘿蔔節僅10萬元,但是帶來的企業ESG的資產則是數百萬元的的效果(部分績效需待認證後才能估算),也是重要的社會影響力資產。

下一站:全球土壤醫生計劃

農業減碳專案是十年,以至二、三十年的計劃,必須有長久穩定的持續力,才能達成減碳的目標,目前「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才完成第一年,只是試一試水溫,的確雖小道亦有可觀,即使是2千年前孔子也說過「吾不如老農」,可見農業的生態智慧是無窮盡的,這也符合小而美、多樣化的生態原則,未來要擴大小農種碳,必須從農民中建立互助團隊,冾好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土壤再固碳政策提出了「全球土壤醫生計劃(Global Soil Doctor Programme)」,提倡「農民與農民的對話」,建立地區倡議機構,利用糧農組織編訂好的教材,訓練合格的「土壤醫生」,幫助各地社區的農民,進行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的診斷,利用簡單的工具、教材,深入各偏鄉部落,改善土壤,也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這是一舉數得的事。

2024年開始「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將成為「小農種碳」的旗艦活動,用來帶動台灣的小農加入「小農種碳」行列,用更生動活潑、國際化的方式,共同為土壤增加碳匯。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農民對農民的共同成長,增進土壤健康,也是未來小農種碳的旗艦活動,透過這項計劃,可以讓更多的小農參與土壤碳匯的行動。(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