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思考?從中文的意思來看,「思」,心中一畝田,有心腦合作,產生想法之意;而「考」,則有年老、研究之意。「思考」原本是一個人內在心腦合作的活動,但它的產出( 也就是想法、概念、知識、理論、信念等)卻影響了人與人、人與國家社會、人與環境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當我們進入博物館參觀不同民族文明時,除了他們食衣住行育樂的文物遺跡之外,一定也包含文字及藝術。人類相較於其他物種,之所以有高度的文明,關鍵就在文字、符號、語言的演進。思考就是人們運用文字、符號、語言進行心腦活動的歷程,而溝通就是將思考的產物輸出與外界分享的過程,溝通的過程涉及「教」與「學」的交流互動。
現代化就是西方文明融入東方文明的歷程
翻開近代中國的歷史,抑或從台灣這塊土地過去四百年來的演進,可以發現「現代化」就是西方文明融入(甚至主導或取代)東方文明的歷程。回想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終結了數千年的封建中國,當時的白話文運動就是希望藉由「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將資訊、知識從社會領導階級當中解放出來,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知」的權利,能學習西方民主自由與科學的思考歷程,進而打造自由民主社會,塑造現代化華人文明。
對所有自由民主社會的公民而言,思考重要嗎?答案顯而易見,當然重要,所以「思考為什麼很重要?」這裡可以回答三個原因:第一,思考決定競爭力;第二,思考才能擺脫自我矮化與習得無助,提升自我認同;第三,思考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聰敏,在其《台灣經濟四百年》一書中分享了他的研究,述說過去台灣這塊土地的地緣政治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自162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現今的台南安平設立商館開始,台灣這塊土地正式登上世界舞台,隨著近年俄烏戰爭及中美對抗情勢,「Taiwan」更成為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議題,以及網路搜尋的關鍵字。
根據吳聰敏教授的研究,從1624年到清朝統治末年,台灣都處於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社會。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面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並建立了新式糖業,也啟動了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
到了日治中期,台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台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實施全面性的管制,台灣的經濟又陷入停滯。幸運的是,美國援助台灣期間(1950年─ 1965年),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制鬆綁,台灣逐漸回到市場經濟體制,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速成長之路。
台灣人的所得從1960 年代初期以來,高速且持續地成長,被經濟學者視為奇蹟,證明了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是最有利於經濟成長的論點。由此可見台灣和日本很相似,大規模吸納西方文明,建立現代化社會後,進而帶來國富民強。
西方文明發展出六大「殺手級」利器
西方文明的六大殺手級利器英國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於2004年登上《時代》雜誌世界前100 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目前擔任哈佛大學的講座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等大學機構的資深研究員。他的專長是與世界史、經濟史、惡性通貨膨脹、基金市場、美國暨英國的帝國主義等的相關研究。
弗格森教授研究西方文明憑什麼勝過外表看來比它優越的眾多東方帝國?答案是西方文明發展出六大「殺手級」利器,而這六大概念工具正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競爭、財產權、科學、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
一、競爭:營造鼓勵競爭的環境結構,將政治與經濟活動去中心化,讓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能獲得積極交流的平台。相較於當時封建的東方帝國,西方因為競爭而帶來快速進步的豐厚果實。
二、財產權:西方與其他地區最大的差異在於制度。透過概念論述建立法治社會框架,以法治保護人民的財產所有權,以和平方式解決人民的財產爭端,為民主自由社會體制打下基礎,成為體現自由競爭經濟市場的根基。
三、科學:有別於東方重視從應用中體悟做學問的方式,西方文明重視思辨與探究真理,最終發展出能改變自然世界的科學理性思維及相關方法論,使西方在軍事、科技方面不斷領先其他區域,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成為「列強的船堅砲利」,「義和團」則成了世界笑柄,華人被貼上「東亞病夫」的標籤。
四、醫學:醫學是科學的分支,大幅度改善人類的健康以及預期壽命,加速並擴張了西方國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以台灣為例,吳聰敏教授對台灣過去四百年的經濟研究發現,日治時代殖民統治帶來的醫學、現代醫療系統及自來水系統,積極對抗鼠疫、瘧疾、各式傳染病,讓台灣人預期壽命延長了好幾年。
五、消費社會:西方創造了一種從物質到精神的生活模式,鼓勵人們對衣服及其他相關消費品的生產與購買,以滿足心理的需要( 例如:牛仔褲品牌Levi’s 即為流行文化的代表象徵),啟動大規模的消費行為,加上科學技術的推波助瀾,助長了工業革命。
六、工作倫理:追溯至基督新教的道德框架與行為模式,西方民眾相信努力工作是為了彰顯上帝,這樣的信仰文化及工作倫理,成為西方社會穩定持續成長的基本動能。
台積電能成為護國神山,亦取經於重視科學理性的西方文明
典範移轉後,融合出全新競爭力如今,東升西降的趨勢成形,弗格森教授所強調西方五百年的優越地位已備受威脅,典範已然移轉,西方還有優勢嗎?
2019 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半導體產業成為政治舞台的焦點,台積電因為在產業界具領導地位,成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口中的「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地緣政治因素,2022 年第一批共有五百位台積電工程師赴美設廠。不論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原因為何,都證明了科學與科技並非西方的專利,生長在台灣的華人一樣能打造國際級企業,創造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西方國家仍然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台積電工程師給國人的啟示是「我們也可以」,不需要過度自我設限,自我貶低。
台積電第三任總經理唐納.布魯克斯(Donald Brooks),回憶當時情境,說到台灣人的特性是同質性高,勤奮刻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如果有人在團隊中不盡責,其他人會給他壓力,他認為西方人沒有這種精神。
張忠謀在一次受訪中則說,台積電的成功可歸功於專業經理人的領導,與長期堅持研究與發展的投資。專業經理人必須相信科學,了解基礎物理學。因為投入的研發經費龐大,如果犯錯,要回頭追上來非常困難,因此廠商之間的競爭在於誰犯的錯誤較少。由此可見,台積電能成為中華民國的「護國神山」,不僅歸功於我們特有的文化精神,亦取經於重視科學理性的西方文明,共同創造出讓台灣企業立足於世界舞台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