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廟宇梳妝添彩的職人 剪黏林電貳

職人

早已過古稀之年的林電貳師傅,是彰化縣著名的剪黏藝師,37年次的他在這個工作領域已經揮灑了整整一個甲子。他的作品遍布全臺數百座廟宇和古蹟,包括板橋林家花園、臺北林安泰古厝、澎湖天后宮、臺南孔廟、新竹北埔姜氏家廟、新埔南園、鹿港天后宮、新祖宮、大將爺廟、南靖宮、奉天宮、秀水陳益源古厝、社頭泰安巖觀音廟、金門金城將軍第、水頭得月樓和小金門秀才厝、屏東孔廟和墾丁公園青年活動中心內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等歷史文化古蹟。

民國82 年修復鹿港奉天宮,兩側壁堵泥作也是出自林電貳之手。

傳統技藝說掌故 

臺灣傳統宗教十分興盛,許多城市都是以廟宇為中心逐步發展出來,這就是臺灣有名的「廟街」文化。事實上,不論是通衢大道、街巷弄里,還是阡陌田埂,還是山野荒郊,到處可見大小廟宇散布其間。這些宮廟寺院外觀多數裝飾的金碧輝煌、耀眼奪目,這其中就牽涉到剪黏和彩繪這兩項傳統工藝所帶來的效果。

如果讀者有機會走近廟宇,就會發現許多宮廟屋頂上都有鑲嵌式的浮雕和塑像,多數為寶塔、青龍、飛鳳、神仙、花鳥蟲魚……等造型,將廟頂裝飾點綴的五彩繽紛,熱鬧非常。這些作品就是剪黏與泥塑工藝造就成的。剪黏做為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技術,主要用在寺廟或華屋大宅的屋頂主脊或水車堵上。所用材料為裁剪過的陶瓷片或玻璃片,早年利用石灰、海菜粉或糯米、黑糖等調製而成的黏劑沾黏成需要的造型,剪黏也就是「先剪後黏」的意思。

民國110 年於金門修復傳統民宅,剪黏工作經常在屋頂之上進行,需要忍受風吹日曬之苦。

通常臺灣傳統建築屋頂和壁堵裝飾主要分「交趾陶」和「剪黏」兩種,前者價高且較易風化碎裂,所以該類建築多數採用後者,材料主要來自專業瓷碗或玻璃工廠;然而在早年物資不充裕的年代,也有師傅到瓦礫堆或垃圾場撿拾破碎棄置的磁片和碎裂玻璃的情事。

自小習得家傳藝

民國111 年彰化南瑤宮進行廟頂剪黏修復,屋頂正脊、飛簷上的龍飛鳳舞、花鳥瑞獸,都是林電貳一片一片手工拼貼而成。

剪黏又稱「剪花」或「撿角」。彰化縣永靖鄉的剪黏技藝聞名已久,鄉里匠師輩出,林電貳師傅的家族很早即有人精於此藝。早期臺灣很多傳統技藝若非父子相傳,便是家族鄉黨互相呼朋引伴,形成一個職業團體。因為父親是位「土水師傅」,到處幫人蓋「人家厝」﹙傳統三合院、四合院﹚,還在就學的林電貳閒暇之餘也會和姊夫一起幫父親的忙,通常是父親做粗胚,他和姊夫施順晃做細部。

當時林電貳每天通勤到彰化市精誠中學就讀,他回憶說:「永靖到彰化只能搭乘火車,我每天到火車站下車,然後步行到學校,這段路非常遙遠,每天來回兩趟路,自己覺得辛苦又確實對讀書沒興趣,最後決定輟學。」

林電貳的叔公林茂成是當時永靖有名的剪黏藝師,他的四個兒子也都從事這一行,連林電貳的姊夫也都拜在叔公的門下,因此在姊夫的建議下,輟學後的林電貳也加入這個團體跟著姊夫學習剪黏工藝。生性開朗、謙虛好學的他在這個工作團體與師兄弟們相處十分融洽,大家互相學習,他的技藝也日臻上境,漸漸闖出名號。

回首前塵話悲歡

不論剪黏,還是泥塑、彩繪,都需要相當的功底。林電貳不僅精於剪黏工藝,他在泥塑和彩繪方面也是技藝高超,深受各方的肯定。對於一個未曾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的人來說,能有此造詣,只能說此人深具藝術天分。不過他也建議有志於此者最好還是要有美術功底,做這行要有耐心,不要緊張,慢慢做、慢慢學,慢工才能出細活。

民國112 年金門瓊林民家古厝修復,林電貳也精通彩繪,為傳統建築增添豐富色彩。

然而,做這行不僅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做這行要忍受風吹日曬,十分辛苦,每每回想起早年的辛苦,心中不免感慨萬分。當年他為了工作,經常騎著機車載著妻子和三個兒女奔波於全省各地,甚至遠至屏東。因為那時臺灣的外食還不是那麼普遍,出班時還需要妻子幫忙做飯給工作團夥吃,夫妻倆一起外出工作,孩子們又乏人照顧,只好全家四處奔波趕場,彷彿早年巡迴各地表演的戲班子。

回顧往事,百味雜陳,他感嘆地說。也正因為覺得做這行太辛苦了,導致後來他的兩個兒子想要繼承父業,都被他嚴詞拒絕了!

林電貳於民國112 年製作社頭福興宮土地公廟泥塑龍柱。

有辛苦當然也有歡樂,在林電貳的從業生涯中,曾因在外地工作為弟弟覓得了一方良緣。他當時受聘在彰化縣福興鄉二港仔的上帝公廟工作,弟弟前來探視,廟旁一戶人家覺得他們兄弟做人很好,於是在女方家長的探詢及鼓勵之下,雙方看對了眼,最後在太太的搓合作媒下,弟弟喜得良緣,成就一段佳話。

恪遵庭訓結善緣

除了剪黏外,林電貳也精於泥塑和彩繪,多才多藝為他掙得了許多工作機會,這裡所謂的「泥塑」,除了廟頂披覆剪黏的各種塑像外,還包括龍柱和壁堵。早期的龍柱或壁堵多為石材雕刻,石材主要來自閩南的花崗岩,這種材料因兩岸的軍事對峙而中斷,因此在民國40年代至80年代臺灣的新建或翻修廟宇,龍柱多改由磚塊堆砌,再以水泥雕塑成所需要的造型,常見的有龍柱、壁堵上的歷史或神話故事和廟門口的抱鼓石等。這些造型形塑風乾後,再上漆勾勒紋理而成。

雖然工作很多,但是他並沒有因此發大財,因為他的工作主要在廟宇方面,他的父親曾經特別叮嚀:「做廟宇的工作絕不可偷工減料,不可要價過高,因為廟方的錢都是信徒一點一滴節省捐獻出來的。」他秉遵父訓,一直牢記於心,因此他的報價都是止於工錢,不願多索報酬。雖然並沒有由此致富,但他的善良、他的篤實和他的手藝一樣令人讚嘆,令人崇敬!

材料使用與時俱進

近年隨著「保護古蹟」愈發受到重視,擁有剪黏、泥塑和彩繪三位一體手藝的林電貳也參與了許多古蹟修護的工作。在「修舊如舊」的前提要求下,標案的監造單位往往會依此原則要求施工方遵循古法施作,而這個「古法」通常包括運用的材料。

對此,林師傅卻深不以為然,他以剪黏和泥塑為例,早期由於水泥稀缺且昂貴,因此不得不採用石灰攪拌海菜粉製成的黏劑;現在水泥非常普遍且價格便宜,做為黏劑更為牢固,壽命更長。他認為材料的使用也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是一昧仿古、仿舊就是好,何況使用水泥一樣也能做出仿舊的效果,古蹟修復也需要與時俱進。

老師傅的見解見仁見智,做為觀眾,我們也希望能看到古蹟修復如昔,重現當年的風華,「修舊如舊」是一個目標,是一個要求,但是大原則之下是否也能容許少許的例外和彈性,這些應當也值得主其事者深思。

已高齡七十有五的林電貳師傅,至今仍活躍於工域一線,雖然長期勞動,但身體仍然十分硬朗,即使長途跋涉來回金門與台灣兩地工作,依然神采奕奕,望之不似古稀之人。對於當下傳統工藝後繼乏人的情況,他也深表憂慮,工作之餘也會配合文資局開設的訓練班講課,將自己一身所學傾囊相授給有心人士。對他來說,一身所學能夠後繼有人,代代相傳,應該是他最感安慰的事吧!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