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報導,消息透露莫迪(Narendra Modi)贏得第三次總理任期後打算推出一系列鼓勵印度企業的政策,包括企業更容易雇用和解僱勞工的法規。
印度經濟三害:勞動法、用地、關稅
印度兩位匿名官員透露,作為選舉承諾的一部分,莫迪希望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的樞紐,並提供製造業類似近期為半導體產業和電動車製造商的補貼計劃。莫迪還計劃減少本地生產關鍵原料的進口稅,因為關鍵原料價格拉高了印度的製造成本。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當中包括了發展蓬勃的科技產業,和沒辦法提供足夠就業機會的老經濟體。分析人士認為印度現在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就是製造業。
印度目前成功吸引了Apple和Google等美國企業巨頭的目光。但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製造業只有不到3%的佔比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印度進行,中國則有24%。
印度政府計劃2030年要讓國內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提高到5%,2047年提高到10%。《路透》採訪了包括官員、資方代表、經濟學家和工會代表在內共15人,這些人士都認為印度成為製造業樞紐的路上有3個重大阻礙:限制的勞動法、用地不易獲取、低效率關稅制度。
莫迪在2001年至2014年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他為多萊拉地區構想了一個投資區。2009年通過了設立多萊拉特別投資區(DSIR)的法案,並於2013年開始徵地。莫迪在2011年訪問中國時表示,他將參考上海發展多萊拉特別投資區。
1980年開始,中國在東南沿海設立了特殊經濟區,被公認為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關鍵。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的中國貿易專家認為,土地改革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前奏。1970年起,北京政府將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開,使投資方更容易取得工業用地。
中國的工業分區政策更讓工業區容易在擁有現成原物料和設施的地區興起。
莫迪強調工業區對印度的重要性,但和勞方沒共識
莫迪今年三月曾表示,多萊拉特別投資區正在打造印度半導體製造中心的核心建設。
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今年1月時宣布,在多萊拉特別投資區建造印度首座半導體製造廠。《路透》記者當時到當地採訪時發現,貨運機場已經開始建設,房地產的招牌也隨處可見,道路也鋪設完成,但幾乎沒有繁忙的跡象。
古吉拉特工業發展公司負責人古普塔說,政府提供長達99年的土地租約來吸引更多製造商進駐多萊拉特別投資區。當地官員表示,徵地和建設基礎設施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古普塔預測未來兩到三年內會有更多的商業活動。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智庫的研究員認為,但工業集團在印度在這些特區外,需要經歷「非常困難的過程」來獲得設廠所需的大片土地,因為土地所有權經常不清晰,且有分割情形。
今年稍早,鴻海決定在印度卡納塔卡邦設立新廠,莫迪相當滿意並稱作當地的一大勝利;當地農民則相當不滿土地遭徵的補償,對鴻海和政府進行抗議。
印度許多擁有超過百名員工的公司需要獲得地方政府的授權才能聘用和解僱員工,這也影響了企業運營上的調整。
當地人士表示,印度人民黨先前已在議會通過立法,將門檻提高到300人,但地方政府卻拒絕通過。兩位政府官員表示,莫迪希望選舉能大勝,給他立場和政治資本,推翻反對浪潮。
古普塔則說:「沒有政府希望被認為是他們允許公司解僱他們的員工,但這只是被用來無限拖延企業撤廠或裁員潮。」
像是美國通用汽車2017年決定關閉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廠,原因是銷量低迷;但工會反對關閉,最後通用汽車一直到隔年1月才獲得司法批准,能夠完全退出印度。
印度需要對勞動法規和土地制度進行全面改革
匯豐銀行經濟學家班達里上個月的一份分析報告中,認為勞動法、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讓印度在未來十年以7.5至8%的速度增長,更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但工會方認為,如果實施印度人民黨的政策,近60%的工人將失去現行勞動法的保護;反對黨認為勞動法應留給各邦決策,應再審查執政黨的法案。
印度的製造成本也因為重點原物料的關稅而升高。根據印度電子協會,莫迪政府為了鼓勵手機供應商生產,將組件的進口關稅降至10%;但競爭對手、越南則是對組件徵收0%至5%的稅率。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2022年的數據,印度對成員國實施的平均進口關稅為18.1%,中國則是7.5%。專家認為,中國的海關流程也更快且負擔較輕。根據研究,進口商品在中國大約需要20小時就可以通過海關,印度則需要44至85小時。
中國政策是旨在成為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而不是試圖擁有整個供應鏈,從而帶來更大的效率。專家表示,中國出口的產品通常包括來自其他東北亞國家的輸入,但印度希望產品的整個過程都在印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