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卻成為孩子的利刃 家長先學習看到孩子的長處 且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

親子教育

一位老師發問:我有一位學生,焦慮的爸爸最近和孩子有不少的親子衝突。原因是因為孩子補私中課程的成績下降,爸爸嚴厲責罵孩子,並且對於孩子的生活作息、網路使用習慣、與家長應對的態度……這些方面多有指責。親子衝突持續發生,孩子的回應態度冷漠,讓爸爸的焦慮與指責似乎更高了。

基本上這些親子衝突來自於「補私中」、「成績不佳」,看來家長已有對分數的執著與迷思。只要因成績不理想就責備小孩,說起來都是大人自己對成績的內在課題。

這位老師擔心學生這陣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另外他也想請問家長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度過焦慮。

所以我先跳脫老師的立場,試著用同理心,來思考這位爸爸的心情。

我說:「很多所謂的『看不順眼』,都是一種擔心。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不佳,擔心他的學習態度不夠好,擔心生活習慣紊亂,擔心網路成癮,該怎麼辦……

「擔心之餘,只好出言提醒。但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不佳,提醒到第三次,就變成不耐煩或嚴厲的指責,並且用高強度音量來限制或強制執行命令。

「不過,話說回來,他的小孩一定也有很多委屈。他覺得爸爸並不了解他,小孩有做過很多的努力,他有試著配合,但他不理解為何爸爸始終看不到這些努力。

「做這也不對,做那也不對。小孩心裡害怕,怕東怕西的,最後什麼都不做或不敢做,只好整天擺爛、放空,但這更惹來爸爸的不悅。」

當愛變成擔心,極易變成傷人的指責

朋友說:「這下可好了,進入了惡性循環。」

我說:「我相信爸爸的內心一定也好痛苦,因為他是如此地努力,但卻把孩子推得愈遠。他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都黏媽媽,不明白孩子為何在心裡把他形塑成凶狠的壞人,或是整天氣呼呼的怪物?」

我對朋友說:「所以,可以的話,要轉達給那位爸爸:他心裡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愛他。他是如此地愛孩子,才會如此擔心。孩子也愛爸爸,那些努力的蛛絲馬跡,都是線索。只是我們常把愛變成擔心,化成一種傷人的指責。我們做家長的,要清楚看到自己表達愛的方式,是否不經意成為孩子害怕的利刃。傷痛和裂痕,是可以被修復的。只要好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愛,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說話,並讓孩子選擇他自己運行的方式。」

讓爸爸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

朋友說:「是啊,我曾努力回應爸爸的擔心,也示範如何跟孩子開啟對話。提醒指責、直接命令跟孩子互動的方式,只會把關係愈拉愈遠。」

我說:「一般人,尤其是在電話裡,不容易理解我們所說的。畢竟一轉身,又處處看到孩子的缺點。」

我試著提出建議:「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很重要,讓他說出十個孩子的優點好了。」

朋友說:「這好適合!請爸爸把看到的缺點先記下來就好,先不要跟孩子說。」

我說:「並且讓他說說十個關於孩子很小的時候,他覺得最開心、最狂喜的時刻。當孩子愈來愈大時,我們常用更高標準來檢視他,卻忘了當他小時候,只要每一次的第一次:第一次笑、第一次會爬、第一次站起來、第一次開口叫爸爸、第一次生病後痊癒……我們內心是有多麼的狂喜。我們常忘了,那種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的單純時刻。我自己常常想著『愛與擔心』這件事。也常常告訴自己:要記得孩子小時候那種單純的快樂。」

大多數的爸爸不做這件事

我繼續說:「對了,我還常常跟小蘇姑娘說『對不起』。我會說:『對不起,剛才我凶巴巴的。』『對不起,我剛才語氣不太好,我太心急了。』」

朋友說:「我必須說,這對傳統形象的爸爸來說,好難喔!爸爸的形象,是這麼強韌的一家之主。」

我說:「而且,我還會跟她抱抱,說:『你知道爸比很愛你的。』她會說她知道。」

朋友說:「光想像那個畫面,無論原先在爭吵什麼,都化解了啊!」

我說:「這的確很難,但只要做了一次後,後面就自在多了。」

朋友說:「嗯嗯,這是爸爸的小小一步,卻是親子關係修復的大大一步。」

我說:「你要告訴這位爸爸,孩子小時候就要多抱,再大一點,他就不給抱了。而且,從小沒有常被抱抱的小孩,未免太可憐了!」

朋友說:「這心情,想必身在其中,會好深刻。」

我說:「我之前有po文說我跟小蘇姑娘說『對不起』,底下有留言:『沒見過有爸爸跟小孩說對不起的。』我才發現原來大多數的爸爸沒做這事。」

朋友說:「真的啊,太不符合社會對家長威權的形象了!為了鞏固自己家長不可違逆的尊嚴、事事掌握的控制感、消除不符合期待的焦慮……這些總總,都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利器。」

我說:「等孩子大了,就覺得爸爸在情緒勒索,接著就跟家長斷絕親子關係……」

在孩子的行為問題上,爸爸這角色深具影響力

討論至此,我們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過往親師溝通時,我發現大多數家庭都是由媽媽們與老師密切聯繫。然而,我卻發現,在孩子的行為問題上,爸爸這角色扮演深具影響力的關鍵。

所以,現在我都很直接地撥打電話給爸爸們。希望在孩子的教養上,用正向溝通的語言,為彼此找到成長型思維的立足點。

去掉愛裡那份擔心與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他的純粹的愛。

爸爸們,我們一起來校正回歸吧!

內容來源:《親師衝突:如何溝通?達成親師生三贏》,寶瓶文化授權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