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為「經濟發展委員會」積極造訪產業界 預告提出能源政策及140項基礎建設

行政院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態籌備「經濟發展委員會」,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表示,將於7月18日首度召開會議,聚焦「創新經濟、均衡臺灣、包容成長」三大方向。

為了對經發會預做準備,卓榮泰近日頻頻造訪產業界,包括昆兆益精密工業、義隆電子、旺宏電子以及新竹科學園區,聽取產業界建議,並承諾在「經濟發展委員會」中提出具體步驟、執行方式及階段性成果。

定調經發會3大主軸,卓榮泰:將提出140項重要基礎建設

卓榮泰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要能銜接民間的需要,因此未來不論從經濟、外交等各方面,應提供更多政策上的協助,幫助業者拓展國際通路;同時也要將國內企業成功經營的典範,提供其他有需要或剛起步的企業參考學習,並持續透過政策研究或資金協助等方式,讓具有發展基礎的企業持續升級。為此,他將親自主持「經濟發展委員會」(簡稱:經發會),並鎖定「經濟創新、均衡臺灣、包容成長」三大主題,盼能引領臺灣齊步向前發展。

卓榮泰說,在「經濟創新」方面,政府將運用更創新、自由、開放、多元的經濟模型,讓大家有更多參與創新金融的選擇方案,進而將經濟發展成果與全體國人分享;在「均衡臺灣」方面,政府將提出140項全國重要地方基礎建設,並依序展開規劃,補實各縣市所欠缺的基礎工程,期能同步向上提升與發展;在「包容成長」方面,政府在發展綠色金融、數位金融及普惠金融的同時,也會兼顧中小微企業,協助推動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讓中小微企業學習與導入國家高科技研發成果。

此外,卓榮泰也說,政府也會導入AI技術至公共領域及政府部門之中,讓民眾到政府機關洽公時,不僅感受到行政效率的提升,亦獲得更多簡政便民的服務,這才是政府持續追求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

卓榮泰頻頻造訪產業界,預告經發會將提出能源政策

卓榮泰近日頻頻走訪產業界,包括昆兆益精密工業、義隆電子、旺宏電子以及新竹科學園區,今(16)日也參加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監事聯席會議。他在會中表示,政府應該給人民、產業界甚至全世界,一個穩定安全供電的能源政策,而後天行政院將召開經發會,當中會清楚地向國人做交代。

卓榮泰強調,臺灣政府的責任,就是提供安全的制度,提供穩定的能源政策,也提供可以投資發展的機會,這些都會在後天的經發會中提出。他強調,經發會對行政院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情,也是全民非常期待的事情。

卓榮泰參加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監事聯席會議,預告經發會將提出能源政策。(圖片來源/行政院提供)

718首度召開經發會,卓榮泰親自掌舵「聯合艦隊」

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昨(15)日表示,行政院已召開多次「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會議,目前已漸具雛形,首場委員會會議將由卓榮泰院長於7月18日召開,將聚焦討論「委員會架構及設置要點、人才、資金」三面向議題,工作重點為「創新經濟、均衡臺灣、包容成長」三大方向。

陳世凱表示,行政院規劃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由卓榮泰院長主持,主任委員由院長擔任,副主任委員由鄭麗君副院長擔任,執行秘書為龔明鑫秘書長與國發會劉鏡清主委,委員為秘書長及部會機關代表12人,委員會聘請包括工商、中小企業、產業、經濟、學界、金融、創業等外部專家擔任顧問,行政院內部組織加上外部顧問,形成更多元討論,廣納更多意見,一起努力找出國家人民所需要的新方法與好方法,共同擘劃國家政策的方向,推動國家的進步。

陳世凱說明,首次會議將於7月18日由卓院長召開,每季至少召開1次委員會會議,並視議題另外召開經濟顧問會議;首次將聚焦討論「委員會架構及設置要點、人才、資金」三面向議題;若國家有護國神山、護國群山,經濟發展委員會的專家學者都是聯合艦隊,臺灣經濟發展過程需要聯合艦隊一起指引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走向創新繁榮的臺灣。

「五大信賴產業」曝光!陳世凱:將致力所得分配合理化

陳世凱表示,為因應地緣政治衝突、美中貿易角力、全球供應鏈重組、AI產業興起所帶來的國家內外新挑戰,行動創新內閣以「國家希望工程」為藍圖,掌握現階段世界經濟發展及數位科技轉型等契機,運用自身優勢,強化臺灣經濟韌性,以鏈結國際,拓展全球布局,並致力所得分配合理化,促使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回應人民需求,增進社會福祉。

陳世凱說明,行政院經發會將透過「產業創新」、「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及「投資人才」,達成創新驅動下一波成長,同時積極發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及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推動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以科技研發、應用服務等跨域創新,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發展護國群山。

陳世凱指出,為落實總統所示「均衡臺灣」的目標,政府將推動水環境、軌道、公路、機場、港口等攸關地方發展的基礎建設,並推動區域治理,展現在地多元活力,促進地方創生、農村再生,創造在地希望,讓臺灣人人可安居樂業。

陳世凱強調,也要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加速中小企業、傳產、服務業的數位轉型,創造更多元且優質的就業機會,提升薪資,促進「包容成長」;擴大社會投資,強化在托育、教育、照顧、居住、醫療、勞動等面向的社會支持體系,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