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故鄉的歌 員林市十七份社區

地方特色

「八堡圳水烏金磚、濁水溝岸自由躦……」隨著竹板打響的節奏,長輩們在緩慢且動聽的旋律中,齊聲唱出這塊土地的過往,帶著聽眾一探往昔。成立三年多的員林市十七份社區,雖然才剛起步,但早已是在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是長者的最佳後盾,也帶著長輩們尋根溯往,在回首生命記憶的同時,重新認識家鄉,共唱一首「家鄉的歌」。

分分合合 再現杉橋十七份

2021 年十七份公園正名揭牌活動,社區居民們登台演奏二胡。

由三橋里、三信里、三愛里及三多里共四里組成的十七份社區,光是名字「十七份」就值得細細探究,可以窺見這塊土地的時光流轉。清領時期,彰化地區有十六保,其中燕霧保轄區員林有十三個庄名,其中就有「杉橋庄」,而日治時期改為十七份庄,之後在戰後獨立為三橋里。而後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政府辦理市地重劃,近年重新分為三僑、三信、三愛、三多里。

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四位里長觀察到里內年輕人大多到外縣市求職工作,在地居民的年齡層越來越大,但卻沒有適合的場域讓長者活動。三愛里里長黃雅惠就提到,「員林有很多社區已經成立很久了,但唯獨這個地方,真的二十幾年來都沒有社區。」因此四位里長決心組織社區發展協會,並由里長輪流擔任理事長,彼此協助。兜兜轉轉,又讓四個里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打造「十七份社區」。

十七份社區持續推動更多元的藝文教育課程,如彩繪創作,增添十七份社區的藝文氣息。
由社區共同創作的《咱ㄟ故鄉 咱ㄟ歌》繪本。

2021年,位於員林市大同路、大仁街、建國路等街道圍成的長方形公園,20年前土地自辦重劃時,由當時建設公司命名為「三樺公園」,但該公園座落位置百年前隸屬「十七份庄」內,當地鄉親與耆老始終認為應該傳承此意志,經過多年地方人士奔波,終於正名為「十七份公園」,在地鄉親都很開心終於等到恢復「十七份」之名,讓所有鄉親都很感動,十七份社區也希望透過找回家園的名字,讓鄉親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故鄉,疼惜、豐富這塊土地。

打造長輩們第二個家

從無到有開始經營社區,並不是一件易事。在各界的支持下,十七份社區爭取到現今活動中心作為起點,開始逐步規劃各種服務、課程及活動,並在去年成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擴大照顧長輩的能量。

居民們自己親手一筆一畫彩繪出《咱ㄟ故鄉咱ㄟ歌》吟唱的竹板。

同時,背後強大的志工團隊也是一大助力,在里民彼此的號召協力下,甚至有不少夫妻一同參加,不論是機動組、膳食團、活動組、課程組還是關懷組,每個人各司其職,都成為了社區發展厚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要讓長輩踏出家門、開心的參與也是一門課題。所以社區發展協會發揮巧思與創意,設計出許多提升長輩參與的誘因,像是透過集點卡,鼓勵長輩準時到,或是配合季節設計不同活動,讓長輩感受不一樣的東西。」黃雅惠說,透過一點巧思,讓長輩放下心防,也能帶動參與的積極度。

社區活動中心特別將大幅十七份社區資源地圖結合入口意象,為遊客提供導覽解說。
社區舉辦音樂研習課程,用音樂薰陶長者身心健康。

「像是有長輩一開始不願意出門,或是需要人陪。但後面都可以發現他們慢慢進步,甚至會去關心別人怎麼沒有來。」黃雅惠笑著分享,甚至有熱情的長輩在還沒開門前就在門口等,這裡就像是他們第二個家。

咱ㄟ故鄉咱ㄟ歌 唱出土地的記憶

除了打造適合長輩活動的場域,重新認識家鄉也是十七份社區努力的目標之一。社區發展協會剛成立的第一年,便透過走訪社區各個景點,了解在地特色,並繪製成社區資源地圖,讓居民慢下腳步,對於杉橋十七份有了初步的認識,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

在對家鄉有初步的認識之後,接著便是尋找過往的歷史,十七份社區以在地文史工作者邱美都老師所撰寫的歌謠為依據,藉由在地耆老訪談中,由長者所敘述的過程,了解村里社區之傳奇的故事,並延伸傳統文化產業結合在地文化由來,再由社區志工們協力進行調查,在一字一句之間,窺見時代下人事物,並了解當時的發展與變遷。

社區邀請彰化青年歌手曾立馨( 中) 前來指導歌唱技巧。

結合在地文化所創作的歌謠,歌詞不僅烘托了十七份社區的歷史人文,也顯現了地理特徵,成為「土地的聲音」。經由社區資源調查文稿敘述,整合咱ㄟ歌的內容編製社區之歌本,十七份社區希望透過歌謠的創作,一方面使居民對家園更有認同感,另一方面為社區行銷,讓外來遊客對十七份社區產生美好憧憬,進而促進前來社區旅遊觀光的興趣。

透過歌謠塑造十七份社區的意象,利用能傳唱的歌曲來詮釋十七份,帶給十七份帶來全新的意象與風貌,社區更將歌謠加以數位化,透過學校、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據點及發佈在社群網站快速傳播,讓大家都能琅琅上口來歌頌,與更多的人分享製作成果,並且讓更多人深入認識在地十七份社區的由來,也配合彰化縣文化局舉辦成果發表會。此外,十七份社區也成立社團詩歌班,結合說唱藝術的形式,在黃梅調悠揚的曲調下,搭配竹板快書的節奏,領著長輩緩緩唱出「咱ㄟ故鄉咱ㄟ歌」。

邱美都老師結合在地文化所創作的歌詞,烘托了十七份社區的歷史人文特色。

創造不同火花 舞出杉橋拾柒

在唱出歷史後,十七份社區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規劃歌中劇,邀請長輩一同舞出時代。故事以社區過往歷史為軸心,融合長輩的人生故事作為元素,在作曲家曾立馨老師的引導下,一同創作他們的生命之歌。

整合杉橋拾柒特別的曲風,加上流行的文化元素配合青銀世代帶來歌中劇,共同來詮釋青春歌舞的表演,隨著時代的演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故事,歌曲曲風可以呈現時代的變遷,更能讓青銀世代瞭解社區演變發展。

經過社區居民們的努力爭取,原「三樺公園」終於正名為「十七份公園」,在地鄉親都很開心終於等到恢復「十七份」之名。

劇中不僅呈現八堡圳、五福宮中人們生活的一隅,更有著人們採買嫁妝走訪員林第一市場的場景,演的是藝術,也是生活。不同於「咱ㄟ故鄉咱ㄟ歌」的古調韻味,這次改採青銀共創的概念,結合流行的元素,利用不同的音樂曲調,呈現不同的時代,用青春歌舞演出時代的變遷。

社區發展協會不僅聘請專業的歌手及音樂製作人來重新編曲,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時也請在幼兒界從事多年的老師來編劇,帶著這些青銀共創呈現更多的表演文化,也讓十七份的歷史可以代代相傳。而戲中不可或缺的服裝、布景及道具,準備的過程也成為社區課程的一環,讓長輩一起動手做,彼此協力,共同打造一個專屬於他們的舞臺。即使不是專業的演員,但每一位長輩依舊樂在其中,享受演出的時刻。

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讓長輩在無壓力的學習下,藉「教」與「學」之間的溫馨互動,激發青銀共創一起共同學習熱情,共賞音樂之美。獨唱、合唱歡唱之樂。藉由視譜進而學習發聲,由淺入深說明歌唱的方法與技巧。從歌曲演練之中,學習獨唱臺風,對唱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協調性,增加青銀對歌曲的了解.更能發揮情緒與情感表演。

遊客可以跟著社區資源地圖走訪社區各個景點,了解在地特色。

這首杉橋拾柒(青春歌舞)歌中有劇,劇中有歌,透過不一樣場景,不一樣的歷史背景,更讓不同世代的居民們碰出不一樣火花,展現社區對文化的延續,對歷史的展延,多元化的參與打造共好共享之社區平臺。

逐步打造文化社造新指標

除了課程與活動之外,作為每天提供給長輩使用的空間,十七份社區對於周邊環境的打造也別有巧思。考慮到十七份社區屬於都會型社區,環境綠化受限較多,最後決定將重點放在外牆,彩繪加上植栽,讓這棟五十多年的建築重新活化,也讓周邊居民能夠在這裡好好放鬆,提早來的長輩也有一個好去處。

雖然十七份社區成立時間不長,但在社區居民的攜手努力下,慢慢累積發展的底蘊。即使中間跌跌撞撞,但在大家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檢討之下,重新修正每一次的錯誤並再次向前。而每一次嘗試也都將轉化成社區成長的養分,不僅凝結社區向心力,也會讓十七份社區盛大綻放,未來更希望可以打造成一處旗艦據點,使成果成為別人參考的對象。

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邱美都老師( 站立者) 前來教學,引導居民們創作歌謠作品。

從「發現十七份之美」的文化地圖,到社區「咱ㄟ故鄉咱ㄟ的歌」故事繪本,再從社區故事繪本到社區劇場,這些同時需要世代協力、多元平權、社會共創、公共治理,才能完美完成,十七份社區一次次地展現出驚人動員力與對社區的凝聚力。

社區運用文化的方式推動社區營造,從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步累積出社區的文化軟實力,十七份社區未來也會繼續以文化切入社區營造,依據既有的文化特色向下紮根,進而展現出不同特色的社區風貌,作為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