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長陳駿季專訪》進口蛋爭議坦承行政有瑕疵 釋疑食安標準不一出在「滿杯理論」

政治

農業部長陳駿季在接受《信傳媒》專訪時,也回應了有關食安、糧食自給率,以及過去掀起朝野爭執的雞蛋進口議題。

滿足消費者平價買蛋的需求

前任部長陳吉仲在去年因難以解釋的超思進口雞蛋而引咎辭職,當時還是次長的陳駿季,就全程參與並經歷整起事件。回顧那段往事,陳駿季強調,任何事情、任何政策都有檢討的空間,回到當下的時空環境去思考,當時發生了相當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各個國家都在爭搶雞蛋,國內也因為氣候的因素而減產,蛋價因蛋農與盤商的來回哄抬而攀高,一日三市,已經造成消費市場的恐慌。

因為這樣,當時政府才會開會決定以進口的方式來平抑蛋價,首要目的是「滿足消費者平價買蛋的需求」,而之所以由政府、畜產會進口,不是交由貿易商自行進口,也是考量到業者還是會逐本求利,販售的價格只會比時價低一點,政府做專案主導才可以用過往的平價水準出售。

當時每天處理蛋,後來每天解釋蛋

而在尋找進口蛋來源時,陳駿季指出,台灣過去的進口蛋來源國只有美國、澳洲和日本,要開放其他國家還需要檢疫驗證,但因為國際禽流感疫情也相當嚴重,各國都在爭搶雞蛋,畜產會為了確保搶得到蛋,在非常緊急的處理過程中存在一些行政瑕疵,包括審計部日前提到的,甚至是使用通訊軟體就處理了,雖然後續也有補上公文,但確實存在瑕疵。

他表示,雖然不這麼做就搶不到蛋,但是公務人員就是要遵循法律。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認為當時同仁真的非常辛苦,「當時每天處理蛋,後來每天解釋蛋」。當然,有一些沒有辦法解釋的貿易商之間的關聯性,就會移送檢調去釐清問題。

陳駿季認為,雞蛋事件是給農業部的一個經驗,但還是要往前看,後續包括畜產會會針對流程做檢討改進,不管情況再怎麼緊急,都應該有比較好的規範去處理。

糧食自給率不等於糧食安全,台灣稻米可維持1年

由於近年兩岸關係緊張、地緣戰事頻仍,國際上的糧價供應情況也不穩定,極端狀況下的糧食自給率也受到外界關心。陳駿季表示,很多人談到糧食自給率30.7%的數字覺得很低,但他必須強調,「糧食自給率」不等於「糧食安全」。

他認為,真正討論「糧食安全」需要分成平時和極端的情境,農業部目前每個月都會根據不同的情境去盤點糧食儲備,而各類不同的糧食也有各自不同的情況。以主食稻米為例,目前的法定庫存量足以使用3個月,事實上包括仍在種植的,其實至少可以維持1年,這個數量還有點稍嫌過多。比較麻煩的是以玉米為主的動物飼料,台灣的自給率只有不到6%,雖然單以自給率來看可能維持不到1個月,但算上庫存、種植以及仍在運輸途中的,維持1個季度還是沒有問題。

若是較單純的情境,像是國外天災導致生產不足,或是運輸量能不足的情況,陳駿季解釋,過去在Covid-19疫情期間,國際上在搶糧時,農業部都有時時掌握運糧船目前在何處、何時到港,包括如果國外塞港,農業部也會每周清查並進行調節,確保這些糧食、飼料不至於斷鏈。

農藥標準國內外不一致?原因出在「滿杯理論」

至於年初突發的台糖安心豚瘦肉精疑雲,以及農藥等相關食安議題,國人也非常關心。談及農業部的處理機制,陳駿季特別強調,任何農藥殘留標準在訂立時,都需要遵守「滿杯理論」。農藥殘留一整個滿杯可能是人體安全的極限,然而,每個人一天會食用不同種類的作物,第一種殘留了一點,第二種也可能殘留了,這個杯子就會一點一點填滿。

他表示,農業部在訂立安全標準時,不會到滿杯,而是設定8分滿就是極限,因為相同的農藥不一定只出現在一種作物上,但民眾或農民不一定清楚,也不理解為何同一個品項國外標準較高,國內標準卻低很多。

陳駿季坦承,這方面目前和衛福部就有一點看法上的不同,衛服部會比較純粹針對藥物本身的危害考量,也許同一種用藥國外已經禁止,但國內還沒禁,其原因就是因為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食性,同樣種類的作物國人可能久久才吃一次,不會達到滿杯,基本上對人體是沒有傷害。

攔阻、改進,持續把關國人食安

對於農藥風險,陳駿季表示,農業部的目標是達到10年減半,目前已進行了7年,不過是風險的減半,不是量的減半。農藥會越來越進步,現在劇毒農藥已經退場很多,相對毒性較低的農藥還容許存在,所以會以風險的角度去看問題,也希望能導入比較符合環境友善的農藥作替代。

在產地端的檢驗情況上,陳駿季指出,如今比較困擾的是豌豆這類連續採收型作物,農民採取的方式是一段時間噴藥直到安全期再採,但有時候市價好,卻還沒到安全期,農民也會直接去採收,這樣就經常容易農藥超標。再加上,衛福部與消基會往往會針對容易超標的作物密集抽查,導致抽查不合格的比例看起來很高,與農業部公布的農藥殘留比數字相差較大。

「但超標就是不好的!」陳駿季說,現在的防堵機制,比如說像是在北農公司,會使用農藥快篩的方式及時攔阻並銷毀,北農批發市場是實名制,可以追查到來源產地,農業部就會請改良場去輔導改進。一方面在批發市場上市前攔阻,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導前端的生產者進行改善。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