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痔瘡」該如何自我照顧?護理師整理7大重點

醫療保健

病人:「醫師,最近我常常坐立不安,覺得肛門口有東西,想上廁所但上不出來或上完廁所發現衛生紙上有鮮紅色的血…。」

醫師:「最近常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及花生嗎?有看手機如廁的習慣?常便祕或腹瀉?從事需要久站或久坐的工作?」

在一般外科門診,聽到這樣的對話,醫師會於診間先執行肛門指診或肛門鏡檢查,檢查時身體面向左側、膝蓋彎向肚子呈蝦米狀姿勢,最終診斷病人罹患「痔瘡」。

「痔瘡」主要是因飲食精緻化、纖維攝取量不足、習慣性便秘、長期緊張、身體缺乏活動、懷孕等因素使腹壓增加導致肛門黏膜下靜脈叢充血腫脹而產生,會導致肛門搔癢難耐、灼熱感與疼痛不適。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後者較為疼痛,症狀依其嚴重度可分為4級:

第1級:常有無痛性出血之症狀。

第2級:在排便時會凸出肛門外,但解完後又自動回縮。

第3級:排便時會凸出肛門外,排便後需用手推回。

第4級:一直鼓在肛門外,無法推回。較嚴重的痔瘡(即第3或第4級以上)或已接受非手術療法而仍有嚴重出血症狀或脫垂,則建議手術治療。

得到痔瘡了,要如何自我照顧呢?

1. 注意飲食:每日攝取適量之高纖維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攝取酒、油炸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花生,可改善便秘,避免糞便太硬、太乾燥,也能減輕痔瘡的惡化。

2. 避免久坐久站:長期站立或久坐,常致血液下行後回流困難,易鬱積肛門周圍而成痔瘡,應經常變換姿勢,並維持適度運動。

3. 溫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便後避免用力擦拭,宜採用溫水沖洗肛門或以濕紙巾擦拭,必要時每天至少2次溫水坐浴5-10分鐘,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肛門內括約肌的痙攣。

4. 不要在排便時看書報、玩手機,以免久坐而加重症狀。

5. 良好睡眠品質,避免熬夜。

6. 藥物治療:局部使用痔瘡軟膏或塞劑,大致上都有止血、收斂、消腫、止癢或潤滑等效用。有便秘者可併用軟便劑;有長期痔瘡出血導致貧血者,則可同時使用鐵劑或考慮手術治療。

7. 大便有出血情形,請立刻回診就醫。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陳書婷護理師,本文轉載自第394期《新光醫訊》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