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議員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9成有「異常出血」症狀 醫列4重點預防

醫療保健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18日表示,黨團總召許家蓓於凌晨2時25分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享年48歲。

許家蓓於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馬偕醫院接受治療,並於確診癌症後全心投入治療。抗癌過程即便辛苦,但黨團表示許家蓓仍以樂觀態度面對、不放棄治療,「許家蓓議員原規劃康復後投入抗癌公益活動,擔任志工等,希冀共同推動癌症防治,對於許家蓓議員的離世,許家蓓議員團隊及家人感謝外界的關心及鼓勵,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刻正協助後續治喪事宜。」

「子宮內膜癌」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在台灣,新確診病例數逐年上升。根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

究竟該如何早期發現並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呢?

9成子宮內膜癌都會有「異常出血」症狀

子宮內膜位於子宮內層,在女性的月經週期中,因雌激素變化會導致子宮內膜增厚,以利懷孕時滋養胚胎;若沒有懷孕,雌激素的量會減少、黃體激素增加,子宮內膜就會脫落成為月經(經期),這個循環一直重複到更年期。

西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郁菁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60歲停經前或停經後女性,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趨勢。疾病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她提到,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症狀,9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其他可能但少見症狀,如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而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延遲停經、無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過高及具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婦女。「此外,肥胖會使脂肪組織生成過多雌激素,高濃度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不過王郁菁也表示,臨床有發現女性朋友即使完全沒有上述特殊原因,也會有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60歲停經前或停經後女性,但醫師指出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圖片來源/freepik)

控制BMI、勿自行補充荷爾蒙...醫列4重點預防罹癌

至於要如何治療及預防子宮內膜癌?

王郁菁強調,依據不同期別和年齡,治療方式也有別,「主要以手術為優先,術後再依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加入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她指出,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5年再發率約2.6%、5年存活率97.9%。而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在於運動、體重與飲食的控制,以降低罹癌風險,重點為:

1. 減重:肥胖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BMI應控制在18.5-24間。
2.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
3. 飲食控制:避免攝取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食物,尤其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4.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停經後若需要補充荷爾蒙應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購買藥物。切勿使用來源不明的胎盤素。

王郁菁提醒女性民眾,若發現經血突然變多、更年期停經後出血、月經週期突然不規則、2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出血、滴滴答答流不停等現象,就可能是子宮內膜不正常增厚,建議盡速至婦產科就診。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