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飛機,就奔去千枚田採樣
9月14日早上6:35的長榮158號班機從桃園機場出發,順利抵達日本石川縣小松機場,但是接下來的行程就不是那麼順利了,原本是9月15日上午北上去輪島市白米千枚田,進行田區土壤採樣示範、訓練,同時可以拍攝農民手工打穀。下午3點到輪島市役所和觀光課人員開會,說明千枚田實施「小農種碳」是否會對景觀、農民耕作、遊客產生影響,說明後觀光課才了解不但不會影響,而且還有永續發展目的SDGs的認證,更可以提高當地的觀光價值,才比較放心。然而千枚田農友山下博之告知,明天會下雨,恐怕不能打穀,是否會影響土壤採樣?
土壤採樣必須是在土壤相對乾燥的情況下進行,看了Windy的氣象預測,12小時內必有大雨,所以當下決定立即去千枚田採樣,原本約了當目町的農友修田勝好開會,也臨時決定一起去千枚田採集土壤樣本。)
原本秋天的輪島市應該秋高氣爽,再過2天就是中秋節,應該很乾爽,但是連續多日氣溫都30多度,相當炎熱。「氣候暖化」不由你不信,農民就必須與天、地、市場鬥,無法改變就只能「調適」,順勢而為。
5點趕到千枚田,上次5月初來,還未插秧,過了4個月,已收割了,他們種的是早收型能登越光米,因為今年天氣炎熱,又在海邊,日照充足,所以90天就收割,算是非常快的。當目地區因為在山㘭中,日照短,到現在大多還沒收割,估計要到9月底才能收。
在夕陽下領略百年的稻香
在世界農業勝地千枚田進行採樣,應該是件賞心悅目的事,但因為事出緊急,原來的準備沒有就緒,而且太陽將在1小時內下山,必須快,只有4公頃(4萬平方公尺)的細小的梯田,可達1004塊小田地組成,平均每塊地約40平方公尺,從Google Earth上標定了2個有代表性的採樣地點,就動手設定中心點,和12點(正北)、4點、8點等4個採樣點,圓面積為1,000平方公尺,每個採樣點取上層地表到地下20公分(0-20公分)、下層再向下挖30公分(20-50公分)2個樣本。採樣後送當地農業實驗室進行檢測,每個樣本檢測費為¥3,000元。詳細採樣方式見採樣方法網頁。
在收割後稻田中,仍可聞到稻穀殘留的稻香,想想當地農民4百年都用手來耕作,實在是很神奇的體驗。做完一個採樣地點,收集了8個樣品,天剛好黑了,就回民宿,重新規劃行程,15日整天會下雨,就去當目和修田勝好先生說明「小農種碳專案」的細節,以及可能參加的農民如何參與,標定可能的採樣地點,再到每個現場觀測、決定適合的採樣地點。
400年不間斷耕作的輪島市白米町千枚田,在夕陽下採集土壤樣本,綜合了古今與天地人的精華,一定會得到天地祝福。(攝影/楊景卉)
老齡化少子化下的農村
日本的稻田和台灣的情況很像,地都小小的,很多人持份,地主往往不自己耕作,農民必須向有地的人租地,這些年因為能登沒落,人口流失,有錢有地的大戶人家很多都搬出去,最大的5戶「豪宅」也可能會拋售給開發商,農民的年齡大部分都是50歲以上,甚至八、九十歲的,只要是年輕力壯的人,都可以去參加農事。
說明日文譯本的「小農種碳合約」,也解釋完了認證規則,修田勝好最大的疑問是如何能夠做好種碳?我說明有8種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方法,以及全球土壤醫生的教材內容,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方法學(黃金標準2020年才公告),而且農業的變數極多,相信目前世界上沒有人能準確估計任何一個地區的可能減碳成效,我只能用在台灣第一年的種碳績效推估「可能」每公頃1年有30噸二氧化碳的減碳量(千分之1的土壤有機碳增量),也可能是上百噸,只要掌握原則,就「可能」有好的機會。
看到當目成熟的稻子有50%以上都有倒伏現象,農民也知道是肥料用太多了。「減少肥料到適合的量,也可以減碳。」我不斷告訴當地農民。
日本和台灣農民一樣勤快,收割完就要把地整平,在能登冬天很冷會下雪積雪,第二年雪化了,地上還是光禿禿的。「這很好,懶一點,不用那麼勤快整地,減少土壤擾動就好。」
在台灣實施自然農法多年的慈濟基金會顧問謝景貴這兩年來非常投入「小農種碳」,今年他已到能登賑災4趟,已經和當地災民混得臉熟,他相當信服已故的日本自然農法推廣者福岡正信的《一根稻草的革命》,謝景貴鼓勵修田和他的伙伴閱讀這本書,如果在兩期稻作間撒冬小麥種子,任其自然發苗,形成覆蓋的保護作用,即使第二年來不及收小麥,或是收不多,也仍可以達到固碳的效果。
台灣玉里長良里近2年來在前一年第二期,後一年的第一期間種植蕎麥,有了相當好的固碳績效,這也證明聯合國糧農組織千分之四倡議的方法是有效的。因為休耕期種旱作(小麥、蕎麥等),就會同時符合輪作、減少翻耕,增加土壤覆蓋這3項土壤固碳的特性,而且農民是可以執行的。
我們只能試了才知道
修田勝好還是充滿了疑惑,但是同意「不試怎麼會知道?」欣然參加,同時也挨家挨戶通知參加小農種碳,花了4個小時一起畫出當目地區的自願參加小農種碳的田地(全為水稻田)。
當目的地形西南高,東北低,為町野川流域的上游,有數條支流,匯入町野川,所以按照地形而言,是一個多丘陵的山村,在河谷的平坦地區種植水稻,有些田區隨流域連結,形成狹長的網狀形態。基本上修田所屬的當目NPO組織找取共同協調耕作方式,水稻品種和種植的資材也是統籌進行,所以人為干預方式是相當一致的,所以按流域和水稻田分布,我們將這總計60公頃,像蜘蛛網分布的水稻田,分成5個採樣點,作為代表。
經過4個小時的說明和了解,在修田勝好先生幫忙下,畫出了第一版當目地區參加「能登小農種碳專案鄉」農民田地的位置,順著町野川流域,農民在狹長的溪谷耕作了數百年,今天趕上了全球暖化和大地震,農民可以在小種碳專案。(攝影/楊景卉)
選擇採樣地點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訓練和田野實踐的工作,未來把採樣地點1千平方公尺的8個樣品進行檢測分析,看其有機碳含量,進行標準差和不確定度分析,驗證其可信度,才能成為有效樣本。以去年(2023)的檢測和數據分析,我們設定的採樣點採取樣本產生的數據,都符合黃金標準規定的統計準則,在可信範圍內,採取保守估計。
60多公頃能登小農種碳的基地
未來在今年基準線樣本的有機碳含量檢測數據出來後,確定其是否符合統計的可信度範圍,才能確定採樣計劃是否成功。土壤的變異是非常大的,所以這是在「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認證中最困難的一步。如果失敗,就要再設定採樣地點。
東京時間9月16日上午10點好戲登場,我們第一次面對能登的農民代表、官方代表、民間團體代表,進行「利益關係人諮詢會議」,當地是能登半島地震重災區,有幾段道路採單向通行,在輪島市南志見公民館,我們召開第一次諮詢會,有從金沢市工業技術大學來的,更有從仙台東北大學趕來的教授,也希望在此次諮詢獲得一些資訊,並提出意見。
因為事前我們已經與石川縣政府、輪島市政府,以及當地農民見過面溝通過了,特別是在地震一開始時,慈濟基金會的賑災團隊就進入災區提供熱食,後來發放「見舞金(慰問金)」給當地受災戶,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礎。現在慈濟基金會進入中長期規劃,關心當地農民,希望恢復當地里山里海榮耀,試著看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是否有機會在當地進行,按照黃金標準幫助小農建立SDGs永續發展影響力指標,除了以增加土壤有機碳外減碳專案外,再將其他16項永續發展目標納入專案開發,並時時進行監督與評估。
農民關注的是他們要做什麼?其實按照八個原則,選擇自己適用可行的,就可以了,並不像有機認證,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我們更注重減少翻耕、增加覆蓋這兩項。修田勝好表示,他願意嘗試用冬小麥來增加土壤有機碳的方式,也有農民認為似乎不妥。我告訴他們,大家不必用考試的心態面對認證,每塊田地,都是自己和自己比,即使沒有增加土壤有機碳,也不必擔心,不會有罰則,我們會更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即使第一年有不錯的成績,也不保證第二年也一定好,因為農田所面臨到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沒有人能預測。
至少10年共同振興的承諾
農民也關心獲利問題,一年會有多少錢?我回答:對於農業減碳,最大的收益還是農作物的收益,像千枚田還有觀光、教育、文化方面的收入,種碳產生碳權,是額外的,農產品是主要收入,SDGs永續發展影響力的認證也可以帶來更好的名聲,最後才是碳信用交易收入的利益,在全部而言,只佔了1/10。如果大家以碳信用交易收入為主,就會陷入本末倒置,這也不是我們專案設計的目的。
會後石川縣農林水產部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些問題與意見,我也一一回答,都會收入未來的利益關係人諮詢會議的報告中。
與會人員都十分感謝慈濟基金會除了救災脤災的貢獻外,更引入黃金標準自願性減碳專案,可以幫助農民在重建家園,恢復生產時,國際標準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在永續影響力的貢獻得到客觀的評價,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能見度和名譽,未來他們會邀請更多農民來參與。
一個專案至少為期10年,如果做得好,還可以再延一期10年,這對大家都是很大的承諾,但在已有千百年農耕歷史的能登,卻是很短暫的,我們在歷史洪流中有緣相聚,共同努力,是非常珍貴的,希望也能在歷史中留下這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