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風暴未落幕 李石增:我欠王瑞慧一個人情!

長庚事件

因應決策單位認為急診每年虧損,規劃將基隆及嘉義院區由重度級醫院降為中度級醫院,同時減少急診專科醫師在雲林長庚之值班,由內外科進駐。幾次與科內醫師座談會一再強調急診是虧損單位,效率不彰,也要限制急診團隊過往的多元發展。一連串貶抑急診的措施,讓同仁強烈感受到專業的不受尊重。幾個月來,對急診的調查及給予所有主管莫須有的懲處,更讓同仁心生恐怖及懼怕,造成有些主治醫師選擇離職轉換跑道。

話說從頭,長庚事件的爭議,起源於網路上流傳一張line截圖(如上),由林口長庚醫院急診科主任鍾亢所發出,指出長庚醫院急診科出現離職潮,傳出有20多人甚至高達40人欲離職,理由是醫院強調急診連年虧損,院方欲減少急診專科醫師進駐雲林長庚、基隆與嘉義院區也都欲降級。

長庚風暴一個多月過去,事件主角前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多次召開過記者會控訴他是「被免職」不是自行請辭,近日他接受《信傳媒》專訪時,也再三強調,從來沒有說要急診降級,也沒說急診室虧損,這整件事情發展至今,不僅他身為醫師的工作權遭到剝奪,他在長庚任職的家人(女兒女婿)工作也嚴重受到影響,他說,他不要求自己可以回復行政職,但希望可以回歸醫生的崗位,以下是《信傳媒》專訪概要:

急診醫師需求被過度膨脹

​​​​Q:急診室虧損逼得急診醫師出走?

A:急診室政策的確有所改變,但我沒說要降級,也沒說是因為虧損,這是一個算術問題,是為了要做到最佳人力配置。在目前的檢傷分級之下,第一、二級才是真正屬於需要急診室急救的,第三級常常是假急診,例如發燒、拉肚子,如果沒有太嚴重的狀況,看診吃藥就好;第四、五級其實甚至可以直接交由門診處理,認真算下來,一、二級的病患大概只佔20%。

也就是說,根本沒有那麼多人需要急診,急診醫師的需求其實被過度膨脹,在電影裡看到衝進衝出的鏡頭,並不是現在急診室的日常。

那麼急診為什麼忙呢?因為原本10個人的工作實際上只有5個人在做,『你做事,我休息』,他們說這是急診室的團隊合作。長庚的急診科醫師基本上是一個班12小時、一個月排15個班,保障一個月36萬,我們發現早晚班的急診人數不一樣,有人總是只排早上,有人跑去做別的事,結果就是有人超時工作、負擔比別人還要重。平均算下來,每人每班急診大概要看20個病人,經過統計,早上8點到下午4點的班只有17個病人,晚上的班卻可以到32個,遠遠超過平均值。

我可以理解有些醫師年紀比較大,不願意排晚班,但是除了排班問題之外,急診壅塞一直是各醫院面臨的難題,不管再怎麼宣導,仍然難被民眾接受,以致於小至拉肚子、大到連環車禍,全部都送到急診室。

我們在去年,首先在高雄長庚實施新的政策,要求各科醫生到急診室處理急診分流,協助讓急診室中檢傷分級下四、五級的病人,可以優先到門診處理,除去門診需要掛號、等待的時間,直接「插隊」檢查,減去急診室的負擔。如此一來,急診需求就減少了,我們就送急診醫生到國外訓練,培養第二專長。這個方法首先在高雄長庚實施有成之後,2017年也開始在林口長庚宣導實施。

根據規定,醫學中心同時必須符合「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標準,依規定需要有5名急診專科醫師,每年超過2萬名急診量之後,每增加5000人必須再增加一位專科醫師。

如果病人經由門診住院,我們的急診量就會減少,必須要聘任的急診專科醫師就會減少,醫師會覺得自己的位置被侵犯。這件事在6月的跨院區急診品質改善會議被提出來討論,包括離職的陳日昌、邱德發也都同意,決定要開始實施。

我決定要慰留,但行政中心決定要先懲罰主管

Q:陳日昌、邱德發為什麼被免職?

A:不過在這之前,行政中心也查出急診科有公基金不當捐款的問題,當時行政中心查出來急診科醫師的公基金都流向好幾個急診科大老擔任董事的急重症發展基金會,但我當時認為事情解決的順序優先是急診品質的提升,其次是培養醫師的第二專長,最後才是急診科相關人員的議處。

這在我和行政中心主管,就是林容安(林淑真)的line可以看到,我一直都是這樣說的。如果先懲罰了主管,這件事就做不下去,我希望要暫緩,結果在6月9日的會議之後,竟然就決定要先懲處主管(指陳日昌與邱德發)。

林口長庚每年急診量超過22萬人次,壅塞程度僅次於台大醫院,李石增認為急診的問題需要改善,但他並沒有下命令免職陳日昌及邱德發(攝影/蕭芃凱)

會議之後,我建議先不要作成會議記錄,要行政中心再去和邱德發談一談,沒想到去談的人竟然是叫邱德發把捐款收據、稅單拿出來證明,在這樣的狀況下,邱德發就決定離職了。我的原意是要慰留,行政中心慰留不成也沒有告訴我,當天邱德發好像還有4個病人,沒想到一下樓,電腦權限就被鎖住,6月10日開始,急診科醫師就開始陳情,主要發起陳情的就是當時的副主任黃集仁、管仁澤與鍾亢。

陳情書的內容也不是全部都正確,有些醫師也是不明究理就簽了,因為很多急診科「大老」都掌握醫師評鑑的資源,在這個氛圍下,彷彿不簽就是「叛徒」、不簽會有麻煩。

最後鄭明輝院長就出面了,他也承認在邱德發這件事情上處理失當,也和三位醫生講好了,不過在6月19日由醫院所召開的人評會上,仍把三位醫師記一支小過,6月20日開始,一張張離職單就開始進來了,一直到6月29日,我本來打算對其他急診室醫師公布調查陳日昌、邱德發兩位醫師的資料,不過被行政中心壓下,也無法跟董事長報告,後來醫院就對外宣布我主動離職了。

王瑞慧一句「我認為未來30年,只有你可以幫忙」讓他決定接下主委

Q:李石增是代罪羔羊還是瓦解長庚帝國的共犯?

A:我欠王瑞慧一個人情。

十幾年我太太中風,當時我就打算要退休,但四、五年後她的狀況好轉,我就決定申請研究計畫,當時規定要和學術單位合作,我雖在長庚大學有教職,但基本上長庚大學不太理人,有人建議我去找王瑞慧幫忙,後來他就幫我出公文,讓我可以用長庚大學的名字申請,後來也成功申請到了,這是為期三年、總金額共6000萬的計畫。

在這之後,醫院一直來找我做行政工作,一開始是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我拒絕了;後來神經外科要評鑑,請我回來幫忙,我在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的時候一度又兼神經外科主任。

當年神經外科的評鑑成績大大提升,因此王瑞慧又要我幫忙各院區的醫學教育,當時我只在林口長庚,不好意思處理跨院區事務,所以王瑞慧就給我一個「行政長」的位置。

待到前一任主委陳昱瑞任期結束時,王瑞慧又帶著幕僚拜託我當決策委員會主委,我其實自認「人情已經還完」,而且即將屆齡,想要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但王瑞慧一句「我認為未來30年,只有你可以幫忙」,我就決定擔任主委,其實我原本到今年12月就可以屆齡。

為什麼是我負責呢?我原本是要暫緩免職案,先處理急診品質問題。邱德發這件事也是有問題的,醫師的工作權益都被侵害了。連申訴程序都沒有,就這樣把人弄走,這是電影才會上演的啊!

這和李炫昇、陳文哲是不同件事,早在今年1月,我們就收到廠商投訴骨科要求廠商贊助忘年會等活動,往前追溯,來自陳文哲擔任骨科主任時期留下的惡習,廠商在3月投訴的內容還出示發票、收據,證據確鑿,只好免職,他只是趁這個時間點又拿出來提。

長庚事件爆發後,李石增個人被免職,他在長庚任職的女兒、女婿也被刁難,現在的他只想回歸醫師崗位,繼續救人。(攝影/蕭芃凱)

長庚有一套特別的管理系統,決策委員會是處理醫務為主,而所謂「決策」就是決策各科發展方向,行政中心則是擔任幕僚角色,負責各項制度的考察和制定。

行政中心美其名是決策委員會的幕僚,但目前決策委員會主委與行政中心的幕僚都是由董事長指派,我過去作為主委,並沒有指揮行政中心的實權,不只是我,可以問前一任主委陳昱瑞。這套管理系統已經運轉40年,事實上很多人都是羨慕的,我們可以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雖然很多人罵,但也很多人來這裡看醫生啊。

醫生的想法和行政中心常常會不一樣,所以就要開會來協調。

我一直秉持兩個概念,一個是好的服務品質,再來就是營造快樂的工作環境。例如今年我們內部看到年終的盈餘有39.6億,如果每個人都發一個月的年終總共要6.4億,這樣一算就知道,每個人可以發到6個月嘛,我們的確也做了。

這樣發完還剩下1億,那怎麼辦呢?我們就一個人加發5000元獎金。除了年終之外,我在今年春節也主張讓護士可以休4天假,但一旦要實施這件事,行政單位就要多費心神來排班表,這會讓以管理思維為主的行政中心有點不爽。

事件爆發後,在長庚任職的女兒、女婿被刁難

Q:為什麼先是神隱又多次召開記者會、尋媒體發聲?

A:從6月底到7月中召開記者會,大家都說我神隱,其實那段時間我還一直透過友人與長庚醫院聯絡,但我明明是被免職,醫院卻一直說我「主動離職」,這跟事實完全不一樣,到後來連我的兩個女兒、一個女婿都被醫院刁難。

首先是醫院警衛放任過去的病人進到李石增女兒的診間謾罵,雖然不至於有肢體上的醫療暴力,但是會不會有下一次呢?還有更誇張的,我女兒要做手術,明明事先都已經申請器材,但到手術過程中,醫院卻不給工具,雖然事情有解決,可是這個明示、暗示就很明顯了嘛。我有託朋友去找董事長講這件事,但董事長說她沒辦法控制。

曾有人跟我說,「李醫師你應該繼續犧牲下去,這樣修醫療法就會有壓力。」我不要求自己可以回復行政職,但希望可以回歸醫生的崗位,我對醫生這個工作還是感到榮耀的,我有一些別人不會的技術。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