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雙方的選舉人票最終得票結果為295:226,確定由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當選本屆美國總統,而川普重返白宮也將對台灣帶來諸多深刻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7)日舉辦「解析美國總統大選後國內外發展走向」座談會,學者分析,川普的領導邏輯重點聚焦於「不讓美國被占便宜」和「自己國家自己救」,這將直接影響台灣未來的國防與產業政策,尤其是國防預算的提升,台灣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國防投資增長的壓力,以提升至5%到10%為目標,將是台灣的重大挑戰。
而台灣在面對台海風險時,如何與美國達成一致的風險認知,將是國防規劃中的關鍵所在;此外,學者認為,川普的保守立場也可能帶來外交上的孤立主義,讓台灣在中美關係中成為次要議題,反而在經貿關稅上,對於中美雙方來說才是重點。
川普邏輯:不被占便宜、國家自己救,產業鏈移美、國防預算將成壓力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指出,對於台灣來說,川普勝選面對的挑戰與變化會更多一些,但在科技、貿易、地緣政治與對中國與台灣的戰略方向上並不會有過大改變,僅在政策內容與強度上有所差異。
對於第47任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外界通常認為其充滿不可預測性,但黃介正認為,其實他的邏輯非常可預測,主要有2點。第一,「不讓美國被占便宜」,包含經貿與區域戰爭的便宜,川普曾說意幾任期內,從未派美軍至海外作戰過,事實上從烏俄戰爭、以阿衝突,再到台灣經歷的4次圍台軍演的確都不在川普任內,雖然許是受到疫情影響,但仍可一定程度了解到川普跟其他世界強權國家互動模式,的確並未產生巨大軍事衝突。
第二點為「自己國家自己救,別靠美國人」黃介正表示,川普常被批評對於盟友國家用以嚴厲、羞辱的話語攻擊,卻對專制國家領袖握手言歡,但從另一角度觀察,冷戰後北約參與國之國防預算削減,但當俄烏戰爭爆發時,歐洲國家才發現,若非川普種種強制性作為,歐洲國家會準備更不完備,等同在一種奇特、外部壓力下,深思戰爭是否真的已經遠去。
綜上邏輯,黃介正指出,關於產業鏈、高科技產業的「小院高牆」,牆恐會更厚更大,川普政府對於產業鏈移回美國本土相當重視,這個壓力將會是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再者就是國防預算的提升。
國防預算增加是必然的,台灣將與川普共度「解放軍建軍百年」
學者們普遍認為,國防預算增加可預期,且是必然的。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前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指出,台灣目前國防預算佔全年GDP2.5%、約200億美金,如何提升至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提及的5%、約400百億美金,甚至是川普的10%、約800億美金,都是挑戰。他強調,國防支出增加不只買美國軍武,更多的是國防攻略跟本身的待遇裝備跟福利,這些方向是需要去思考的。
黃介正指出,台灣國防投資不夠是事實,「5%確實是戰時的比例」,但他強調國防投資的兩大關鍵在於訓練(Training)和人員留任(Retention),絕不僅於軍購,國軍人數逐年減少,如何讓志願役有更多誘因不會離開、能招募更多人力是關鍵,「不只美國在看,中國也在看」。
黃介正補充,川普任期到2028年,台美之間將會共同度過2027年的人民解放軍建軍百年,以及中共21大,台美之間最大風險在於雙方對台海風險的認知不能相差過大,簡言之,就是向川普提供意見或進行政策評估的美方人士,對台海風險的理解應與台灣民眾的風險感受盡量保持一致,不管誰對誰錯,只要差距過大就會出現問題,而國防預算就是台灣對於台海風險的看法。
黃介正也直言,台灣近年很習慣「只要美國挺台灣,聽美國的就會沒事」的心態,編列國防預算不是在幫美國寫軍事採購計畫書,必須有自身想法和建軍計畫,根據需求提高防衛作戰能力,絕不僅是提高採購數量。
中美優先處理經貿關稅,林正義:台灣屬於小議題
外交部份,林正義也在會中表示,未來四年川普的保守立場,很可能在外交政策出現孤立主義傾向,並且他也預測,中東和烏克蘭戰爭可能在川普上任後短期內會告一段落,除非歐洲可以取代美國提供源源不絕的彈藥、武器給烏克蘭,否則烏克蘭顯然需要面對必須妥協的狀況。
在中美關係部分,林正義表示,儘管台灣對中國來講是核心問題,但擺在中美眾多問題中則屬於小議題,目前對中國最重要的是反而是經濟成長,其中美國高關稅政策是主要擔憂,因此川普回任,美中曾於2020年簽下第一段貿易協定,仍有尚未兌現、沒採購到位的美國農產品等等,應該是第一步會進行的,經貿關稅議題會是最重要,也會是川普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