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預計9月全代會「討論」2018縣市長黨內初選辦法,並且在年底辦理參選人登記,明年農曆春節後陸續進行初選。所謂的「辦法」,大概就是全民調或「排藍」民調,要3家或5家民調公司?有沒有複賽、決賽,還是有更公平的方法?但不論辦法怎麼規定,黨內初選已經拚得如火如荼。
真正的初選早就已經開戰
民進黨過去會根據對手的聲勢強弱,來決定提名時程,有時初選會提早到選舉前一年就確定參選人,有的則等到國民黨決定人選之後,再進行黨內初選,但是選舉結果,許多時候並不是決定在初選的時間點是早還是晚。2010年五都大選,民進黨確定賴清德參戰台南市時,距離選舉只有半年。
這次民進黨挾2016大選的餘威,在台南與高雄的贏面極大,原本新北市也頗為樂觀;不過,蔡英文總統上台後,施政滿意度快速下滑,執政已經沒有優勢,甚至不全然有利於地方選舉,特別是這幾個直轄市有意爭取提名者眾多,表面上維持君子之爭,但各自的基層與樁腳已頻繁廝殺。
雖然新北市長提名權是在黨主席蔡英文手上,基本上不辦初選,但是蘇系立委吳秉叡、英系立委羅致政,面對國民黨潛在對手侯友宜都落居下風,也被媒體報導有關私德的爭議,均不利於爭取出線,這種「非戰之罪」,也可能是被「初選」拖垮。
表面上君子之爭卻少有交集
民進黨在名義上還沒有開始初選,但其實已經進行大半年,參選人掛看板、印製文宣、接受訪問、勤跑基層拜票、評論市政,都相當積極賣力。只是大家各跑各的,沒有惡言相向,卻沒有交集,例如在新北市,民進黨可以透過初選,對朱立倫的施政做詳細檢視,不僅可以牽制朱的下一步,對國民黨要連任也會構成壓力,至於蔡英文要指名誰參選,仍然可以透過民調來決定。
在台南市,6位參選人,其中不乏有人爭取賴清德的力挺,許多市民也在看,賴清德支持的是哪一位?只是,即使賴清德有青睞的對象,也不一定就是下任市長的最佳人選,民進黨可以利用初選,就台南城鄉發展再做一次討論,因為城鄉差距與邊緣化是合併後多數人掛在嘴上的語詞,但到底要怎麼解決?如果照「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模式,這個問題過了初選就被掩蓋了。
高雄市5位參選人,也是一團混戰,從看板戰爭到民調戰爭,從公文風波到司法議題,都有人運用,但是陳菊未完成的志業,每位參選人都願意接收續辦?有沒有其他的政策或替代方案,更符合各區域的發展?如果各說各話,容易爭取到同溫層,但只是把守各自的基本盤,很難打開初選的格局。
初選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
有民進黨人士認為,太早辦理初選,是對現任的陳菊與賴清德的不尊重,不過,真實的初選已經開打,早已沒有尊重與否的問題,如果要讓他們兩位A咖市長受到尊重,提前正式辦理多階段、多層次的初選,避免參選人的組織在基層施放謠言,中傷菊市府與賴市府,或許才是上策。
民進黨的初選,一直在研發新的模式,發展到現在民調定勝負,現在國民黨也跟進,然而初選前的過程,應該也是藍綠政黨應該納入考慮的一環。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中央與地方黨部可以設計一些公益活動、巡迴下鄉、分區座談、電視辯論,營造初選為民主嘉年華,除了避免參選人擦槍走火,也能提供媒體報導的素材,而非負面的攻擊或是派系的角力,提升黨的活力與形象。
否則,未來的半年,不僅民進黨繼續乏善可陳,國民黨也陷在初選相互點名的漩渦,參選人要的政策辯論沒有了,人民也不知道以後的市長或市政會是怎樣,等到投票時以情感決定,選後大嘆識人不明,又是「人財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