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工作者創10年新低!逾4成女性為「兼顧家務」選擇這種工作型態

勞工議題

主計總處昨(28)日公布113年5月人力運用調查,非典型就業人數微幅下降至80.4萬人,仍維持在80萬人以上高點,但僅占總就業人數的6.95%,達到近10年來的最低比例;然而,其中部分工時的就業人數則持續攀升至歷史新高,勾勒出台灣勞動市場變化的最新圖景。

主計總處每年5月會隨同失業率等人力資源調查,同步進行人力運用調查,瞭解國人的勞動力狀況。

根據主計總處的說明,非典型就業者是一種勞動市場上的特殊勞動型態,具有臨時性、短期性的特徵,例如營建工或學生暑假期間的打工,如果個人在求職時與公司協商了較低的週工作時數,也將被歸類為非典型就業。

非典型就業人數微幅下降,但仍破80萬大關

根據數據顯示,去(112)年非典型就業人數重新站上80萬人大關,達80.6萬人,主要是因為疫情解封,內需服務業復甦明顯,帶動用人需求。而今年非典型就業人數為80.4萬人,較去年微減2000人,雖然仍處80萬大關,但占總就業人數比例下降至6.95%,創下104年以來新低。

這一數字的下降顯示非典型就業型態的成長似乎已趨於平穩,但結構上的變化卻顯著。因為在非典型工作中,部分工時(如兼差或彈性時間工作)人數上升至43.8萬人,占比3.78%,同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數量下降至57.8萬人,占比僅4.99%。

主計總處指出,這一增減反映了經濟復甦與內需市場活絡對勞動市場的深刻影響,尤其在批發零售業、教育服務業等行業表現最為明顯。

與去年相比,找不到全職工作,下降變動最多,應與疫情結束相關。(圖片來源/主計總處)

選擇非典型工作的原因:4成女性為「兼顧家務」遠高男性

另外,若觀察選擇非典型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以「職類特性」本就如此,占38.35%最多,如營建工等短期、臨時性工作;其次是因「兼顧家務」而選擇的比例為19.25%,尤其對女性工作者而言更為突出,數據顯示女性中有40.38%選擇非典型工作是基於這一考量,遠高於男性工作者的2.46%。

此外,因「偏好此類工作型態」而選擇非典型工作的比例達16.14%,較去年微幅上漲0.84%,可見雖然部分非典型工作者對現有工作型態表示一定程度的滿意度,偏好的比例有小幅增加,但更多人仍是基於職類特性或家庭需求等現實考量。

相比之下,因「找不到全職或正式工作」而選擇非典型的比例降至7.21%,年減2.44個百分點,顯示勞動市場供需的匹配情況稍微有所改善,企業對全職勞動力的需求逐漸增加。

非典型工作者對全職工作的態度轉變

在今年的調查中,非典型工作者,僅有12.96%表示希望改為全職正式工作,這一比例較去年下降1.86個百分點。主計總處指出,這一趨勢反映了部分非典型工作者對現有工作型態的滿意度逐漸提高,也可能與其生活需求更契合有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5至44歲的工作者中,想轉為全職的比例相對較高,達17.35%,顯示該年齡段的經濟壓力與職業發展需求仍是勞動市場中的關鍵問題;而在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及45歲以上的工作者中,想轉為全職的比例則明顯低於平均。

「待遇不合期望」成為10萬失業者未就業主因

在失業者方面,113年5月的數據顯示全台失業人數約40萬,其中14.7萬人曾有工作機會但選擇未就業,主要原因是「待遇不符期望」占69.01%,約10萬人。此外,「工作地點不理想」及「工作時間長短不適合」分別占10.40%及9.11%。這些數據揭示了勞動市場中待遇與條件匹配的難題,並突顯出提升勞動條件的重要性。

對於25至64歲的非勞動力群體,有18.6萬人表示有就業意願,其中希望從事部分工時工作的比例高達18.28%。然而,仍有近274.9萬人表示無意加入勞動市場,主因包括家庭責任(如照顧家人)及健康因素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