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筆記》護理師去哪裡了

醫療政策

(讀者投書-作者為時事評論員林白水。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白衣天使是多少人曾經向往,許多人的青春時光,都在醫院中縫補歲月碎片,協助病人和病魔搏鬥。但疫情後,台灣面臨護理出走潮,醫院關閉病房,急診室成了醫院重災處,醫院為留住護理人員,焦頭爛額,仍然束手無策。到底什麼原因,讓護理人員放棄理想,再不回頭?

一、 疫情後出走潮

眾所周知,疫情後,護理人員大量出走,調高待遇,改善環境,結局仍無法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護理人員不願留在病房?

事實上,一個人就算能力再好,緊繃的弦,總有弛滯一天。挺過最艱辛日子,不想再煎熬,是最正常不過。加上衛福部承諾跳票,病護比一直無法正常化,自然讓護理人員大嘆不如歸去。根據北部某聯醫內科病房,小夜病護比,一直在13:1或15:1排迴,而台灣病房滿載世42人,病床縮減到原先60%,護理人員減少近40%,如果遇到病人突發狀況,病房正常工作幾可以挺擺。

對此,新進人員根本無法應對病人各種突發狀況,資深優秀護理師也因為臨床工作壓力大,要不更換工作,就是要求調離臨床。而臨床薪資較非臨床至少少了六千元以上,就可以知道,薪資不是護理人員出走真正原因。護理人員出走原因是環境,超高病護比,才是護理人員出走主要原因。

除了病護比之外,護理人員不願在臨床上待,就是台灣護理人員幾乎是工作百搭。厠所門壞了,護理師。電燈不亮,護理師。馬桶不通,護理師。護理師除了照顧病人外,幾乎成了雜工。加上護理人員還要承擔家屬情緒發洩,這對護理人員而言,當然感受到屈辱,和情緒打擊。這種環境,怎又能留得住人?

二、 護理師去了哪裡?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台灣護理師缺口2.4萬人,但這個數字,恐怕是見樹不見林。首先,護理人員從醫院臨床,轉職的診所,那缺護理人員的是醫院,就衛福部而言,護理人員並沒有少。再看醫院病床,醫學中心自然有比較好條件可以留住護理人員,例如有些人在這波護理人員欠缺潮,轉職到台大門診,一是有台大光環,二是上下班準時。台大、榮總不缺人,那區域醫院呢?迷失於某部份,卻忽略最重要的前線,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官場做為。

除了醫學中心外,診所或醫美,也是護理人員轉職重要地方,最主要是工作簡單,不需要承擔複雜工作。對於只能應付簡單臨床工作的護理人員,門診或其他工作,是最理想工作地點。如同某些人,當了好幾年護理,連灌藥塞管都沒辦法處理,與她們前輩,差別不知道凡幾。有些人公主病一點都不少,怪人怪事怪命運。這種人離開臨床,一點都不奇怪。如同一個只會搖屁股,在頭髮上做文章,用謊言裝飾人生的人,能期待她們真誠待人或對待工作?

護理人員短少,造成醫院困擾,自有歷史因素。工作環境不友善,吸引不住優秀人才。設使醫院臨床,和高科技公司一樣,還怕吸引不了優秀人才?還怕護理師會離開臨床?如果醫院無法吸引優秀人才,那麼台灣醫療環境,就算醫師非常優異,也會打上折扣,這點,需要執政者好好思索。萬芳醫院為醫師指責護理人員被離職的事,還會發生。環境是問題之母,好的環境,吸引優秀人才,造成向上循環。惡劣環境,最後只能良幣盡去,可能連醫師都會留不住。

三、 解決護理人員短缺需要長遠規劃

如果一位75歲護理人員彎下腰替病患洗腳,你會不會認為不可思議?75歲,沒錯,是可以退休年齡。台灣找得到75歲還在醫院工作護理人員?當然找不到。為什麼國外可以?還如此充滿熱情?答案自然是,臨床環境好,讓這位資深護理人員仍願意在臨床上奉獻熱忱。台灣所該反思的是,我們能否提供這種環境?這點只要看台灣對護理人員培育是持抱什麼態度,就可以知道。

在台灣一名護理人員養成,多數是五專學校。當然也有一些護理大學,如台大就有護理系。這些進入護理工作學子,普遍需要分數不高。但出來就有高於同齡薪水,所以吸引不少學生去就學。但這些學生實習時間高達一年,實習花費都由學生負擔。在實習期間,她們看到自己學長在什麼環境下就業,因而高達42%的畢業學子選擇從事其他行業。而畢業後從事護理人員,前三個月的離職率超過三成。也就是護理畢業超過一半的人,或短暫就職,或捨棄自己學習的專業,這對台灣醫療可以說雪上加霜。

因此提高、調整護理人員培育,從專科改為大學。再外改善護理人員與從事醫院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對內改善病護比,提高護理相關人員報酬,甚或N3以上護理師,專師可以從事某部份住院醫師工作,可以開業,醫護薪資差距調整。病房助理或看護可以從事某些簡便護理工作,減輕護理人員負擔。雖然可能增加健保負擔,但這比病床空著,病人延宕病情的總體損失更少。

改善環境,才能尋回護理人員的工作熱忱

物理學家「薛定鄂」這麼定義生命,薛定鄂說:「生命起於有序,終於混亂」。混亂導致熵增,熵增最後是熱均衡,也就是熱寂,生命就此終了。面對當前護理人員短缺困境,就導致醫療環節出現失序,導致醫療環境出現混亂、熵增。政府有責任將醫療環境導回有序,才能避免醫療環境崩潰。而適當補助醫院,提高從事護理工作者待遇,改善護理人員所處惡劣環境,讓護理人員得到尊重。就護理人員所需要逐條改善,才能在面對高齡化社會提供因應。只有環境改善,才能尋回護理人員對工作熱忱,讓護理人員願為台灣醫療貢獻心力。

當一個舊制度無法因應新社會時,改變遊戲規則,或是時候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