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到來,同時隨著全球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環境部在12月31日公告更新全台空汙防制區,以因應2024年9月30日修正後新發布的空氣品質標準。
空氣污染防制區是什麼?
所謂的空氣污染防制區,指的是中央主管機關根據土地用途對於空氣品質的需求或狀況,劃分直轄縣市的空氣品質防制區,並予以公告。
而防制區分為三級。一級防制區指的是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保育區等依法劃定之區域;二級防制區指的是除了一級防制區外,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區域;三級防制區指的是除了一級防制區外,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區域。
環境部根據9月30日新發布的空氣品質標準,並以最近3年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為基準,修正公告「直轄市、縣(市)各級空氣污染防制區」,從2025年1月1日起生效。
PM2.5最多縣市不達標
根據環境部判定結果,懸浮微粒(PM₁₀)三級防制區共有11縣市,包括新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縣市、台南、高雄、屏東、金門。
細懸浮微粒(PM2.5)三級防制區則維持14縣市,包括桃園、新竹市、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縣市、台南、高雄、屏東、連江、金門。
而臭氧(O3)方面,除了基隆市及宜花東地區外,其他縣市仍為三級防制區。
空汙對人體的危害
根據屏東縣環保局的資料顯示,10微米以上的微粒可由鼻腔去除,小於10微米的微粒則會經由氣管、支氣管進入人體內部。懸浮微粒進入肺部,會依不同顆粒大小及化學性質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PM2.5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會引起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無論長期或短期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之下,皆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敏感性族群的影響更為顯著。
而根據新竹縣環保局的資料顯示,臭氧會刺激人體的眼睛、鼻腔及氣管的黏膜,長期暴露在臭氧中,將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及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達標門檻提高,新增為三級防制區不代表惡化
環境部強調,本次新增為三級防制區的縣市並不代表這些地區的空氣品質惡化了,而是因為空氣品質標準加嚴後,達標門檻提高。建議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三級防制區,要執行更嚴格的污染管制措施,包含新設污染源應採取最佳可行控制技術、既存污染源進行污染削減,同時適用較高的空污費費率,藉此引導更多資源投入污染防制工作,持續提升空氣品質。
針對尚未達標的三級防制區,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將一起推動各項污染管制措施。在PM₁₀方面,將持續強化逸散性粒狀物的管制,包含公私場所物料堆置場的污染防制、道路及營建工地揚塵防制等工作。在PM₂.₅及O₃的部分,透過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加強工廠污染排放的管制強度,也針對交通污染及其他污染源所產生的污染物進一步削減,以全面改善空氣品質,營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基北北桃加嚴取締,改裝排氣管最高罰3600元
另外與環保相關的新政策還有環境部和交通部自2025年起,將推行改裝排氣管認證制度,將排氣管設備列為檢驗項目。
基北北桃環保局一同表態,元旦起環保局、警察局及監理單位將加強取締未經監理登記的改裝排氣管車輛,以加強源頭管制噪音車。
民眾若未使用經過認證的排氣管,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以900元至1800元的罰鍰。即使是經過認證的排氣管,若是因不當使用或破損造成噪音,經科技執法判定超標,也將依噪音管制法處以1800到3600元的罰鍰。
另外,民眾也可以自行到環境部的網站檢舉噪音車輛,環保局將主動聯絡車主進行檢測,若檢測結果顯示噪音超標,車主也將面臨處罰並要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