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晶圓廠設備支出2026年再增18% 台積電獲准百億美元增資應對外匯風險

產業趨勢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布最新一季《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指出 2025 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將較去年增長 2%,達到 1,100 億美元,並預計 2026 年進一步增長 18% 至 1,300 億美元。此成長動能主要來自高效能運算(HPC)與記憶體產業,受 AI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驅動,推動資料中心擴展與邊緣裝置需求上升。

在全球半導體投資熱潮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亦持續強化海外布局。投審會26日核准台積電以 100 億美元增資英屬維京群島子公司 TSMC GLOBAL LTD.,投資主要目的為外匯避險,確保海外營運穩定。

邏輯微元件類成半導體產業擴張領頭羊

SEMI 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對晶圓廠設備的投資已經連續六年成長,隨著 AI 相關晶片需求持續走強產量大增,2026 年更將大幅增加 18%。

報告中指出,邏輯微元件(Logic & Micro)類別在 2 奈米製程和晶背供電技術(Backside Power Delivery Technology)等先進技術投資推波助瀾下,成為晶圓廠投資成長的關鍵驅動力,相關技術可望於2026年進入投產階段。

邏輯微元件類別投資將上升 11%,2025 年來到 520 億美元,隨後成長曲線一路往上,2026 年增加 14%,達 590 億美元。

同時,未來兩年記憶體類別整體支出穩步增長,2025 年小漲 2%至 320 億美元,2026 年則有 27%的強勁增幅。其中,DRAM 類別投資先降後升,2025 年同比下降 6%至 210 億美元,2026 年反彈、成長 19%升至 250 億美元。

另外在NAND 類別支出則呈大幅復甦的態勢,年增 54%,2025 年達 100 億美元,2026 年進一步成長 47%,直衝 150 億美元。

中國仍為最大投資國,台灣穩居全球第三

若觀察主要投資地區排名,中國仍穩居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龍頭,但2025 年總值較前一年減少 24%,為 380 億美元;韓國晶片製造商計劃增加設備投資,推動產能擴張和技術升級,2025 年設備投資額預計成長 29%至 215 億美元。

至於台灣,在晶片廠持續加強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領先地位同時,固守設備支出第三名的位子。2025 年及 2026 年投資額預計分別達 210 億美元和 245 億美元,以滿足跨雲端服務和邊緣裝置領域不斷增長的人工智慧應用需求。

美洲地區排名第四,2025 年支出來到 140 億美元,2026 年為 200 億美元,年增率達42.8%,為設備支出前四名中成長最快的。

台積電海外擴張步伐加快,投資台灣短期布局不變

今年台灣經濟帶動力道在於民間投資,但台積電赴美設廠對於接下來在民間投資部分是否也將受到衝擊?

對此,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說明,台積電亞歷桑納州第一廠已經開始量產,第二廠預定2028年、第三廠在2030年,這是沒有美國施壓下既定行程,至於後續新增的三座晶圓廠跟兩座先進封裝廠,並未承諾何時完成或導入何種製程,應該以中長期來看待,「短期內今年台灣影響較有限」。

儘管台積電積極在美國擴張,其在台灣的投資計畫仍在穩步推進。劉進一步指出,台積電在高雄廠區也積極擴大產能布局,3月31號將有開工典禮,高雄第二廠預計在下半年進行裝機,第三廠明年有望完工,第四、第五座廠則可能導入 2 奈米製程或 A16、A14 製程技術

若綜合未來投資計畫,台積電在台灣的晶圓廠建設仍然強勁,包括新竹一座、高雄五座、中科一座、竹科兩座,總計潛在投資達 九座晶圓廠,加上先進封裝廠的規劃,顯示台積電在台投資布局仍相當穩健。

劉佩真強調,短期內台積電赴美投資對台灣影響有限,主要因美國廠房的建設效率與設計人才仍需時間培養,而 1,000 億美元的美國投資計畫,仍須以長期角度來觀察其影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