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1點30分(美東時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一項震撼全球的貿易政策調整: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立即從104%加徵至125%,但對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則踩下急煞車,暫緩90天實施,期間僅徵收10%的統一關稅,等待進一步協商。
這一戲劇性轉折讓金融市場瞬間沸騰,美股、亞股、石油、美元與比特幣全面大漲,台股更狂飆1600點,1100家上市櫃公司漲停,宛如時光倒流至4月2日川普尚未祭出高額關稅前的樂觀氛圍。
然而,這場關稅風暴其實仍然餘波未平,廠商對於訂單也按下暫停鍵,加上中國強硬回擊,貿易戰、經濟以及接下來的金融市場仍充滿變數。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Chase,俗稱小摩)認為,美國和全球經濟衰退機率高達60%。
金融市場狂歡,背後隱憂未消
川普宣布關稅調整後,全球金融市場迅速反彈。美股道瓊指數暴漲2962.86點(7.87%),台積電ADR報復性反彈12.29%,台股一片紅通通,投資人歡聲雷動。然而,這短暫的狂喜掩蓋不了過去10天(4月2日至4月9日)數兆美元資產蒸發,市場信心遭受重擊的陰影。雖然此次暫緩為75國提供了喘息空間,但對中國的125%懲罰性關稅顯示貿易戰後續還很有戲。
這一波關稅的政策變化讓消費品牌大廠高度警覺。業界認為,關稅暫緩只是權宜之計,美國經濟放緩已成定局,多家研究機構下修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預測。已經有PC品牌廠商迅速反應,通知台灣供應鏈暫停出貨,採取「停看聽」策略,直接衝擊台灣代工業者。
電子代工大廠也立刻召開集團緊急會議,面對客戶砍單與產能調度兩大難題。高階主管坦言,「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中國生產基地如鴻海鄭州、和碩蘇州、仁寶昆山、廣達松江等因關稅暴增而失去競爭力,訂單轉移至越南、泰國、印度、墨西哥等地已成必然趨勢。
美中貿易戰升級,數字說真相
美中貿易數字揭示了雙方對峙的嚴重性。
根據美國商務部與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美中雙邊貿易總額約為5824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出口1435億美元,較2023年下降2.9%(減少約42億美元)。美國從中國進口4389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2.8%(增加約121億美元)。貿易逆差2954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5.8%(增加163億美元)。
這些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金額是美國出口到中國的3倍,而儘管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多輪關稅制裁,雙邊貿易額依然保持在高位,但美國對中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從美國視角看,現在美國對75國的高額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期間僅徵收10%的關稅,但對中國的關稅卻從104%提高至125%,並即刻生效。這一決定是在中國對美國加徵84%報復性關稅後的回應。
這一政策將會導致美國進口中國的產品大幅減少,主要受影響商品包括電子產品(手機、家電等,占進口50%)、服裝與綠色能源產品。至於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部分,以農產品(如大豆、玉米)、能源(如液化天然氣)與高科技產品為主,中國的報復性關稅(84%)將會導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金額進一步萎縮。
從中國視角看,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14.6%,約占GDP的2.5%-3%,重要性正逐漸下降,因為中國近年積極拓展東盟、歐盟市場,試圖分散風險。
然而,125%關稅讓中國傳統產業(如紡織品)外銷面臨崩盤風險。以紡織品為例,中國輸美關稅(125%)與越南(46%)相差79%,企業若不轉移供應鏈,將難以生存。跨境電商如Shein已計畫將供應鏈撤出中國,轉向關稅較低的地區。
中國陷孤立,習近平進退兩難
面對川普的關稅連環拳,中國迅速反擊,祭出84%報復性關稅,顯示習近平絕不示弱的立場。然而,這場硬仗也會讓中國陷入兩難。
若持續報復,出口將加速流失給願意向美國妥協的國家;若認輸,習近平的領導威信可能受損,甚至提前垮台;若接受現實卻不還擊,傳統產業外銷崩盤將拖累經濟。尤其中國經濟現正面臨內外壓力,房地產危機與消費疲軟已削弱其韌性,此時與美國硬碰硬並非最佳時機。
川普則抓住機會施壓,他嘴巴上說,關稅暫緩是臨時決定,持續對中國加關稅,但也說習近平是他的好朋友,正在等習的電話,只是125%關稅讓中國商品幾乎無法進入美國市場,迫使中國轉向其他地區銷售。
不過這也會引發美國以外歐盟等其他各國擔憂「中國低價傾銷」,現在川普陸續提高對中關稅,卻對非中國家全面放寬,壓力正從美國轉向中國,習近平的應對策略備受考驗。
台灣廠商陷兩難,轉單效應浮現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一環,深受這場關稅戰影響。雖然名列75國暫緩名單,台股短線狂漲,但代工廠商已經面臨訂單暫停的衝擊。
以鴻海為例,其為蘋果(Apple)代工的iPhone主要在中國生產,125%關稅將推高成本,客戶可能要求轉移產能至印度或墨西哥。其他大廠如廣達、仁寶也需重新調配中國以外的產線,短期內成本上升與產能壓力難免。
另外,轉單效應已開始顯現。中國訂單外流至東南亞與墨西哥,台灣廠商若能搶占轉單商機,或許能在亂局中找到出路。然而,若美國經濟放緩導致需求萎縮,轉單效益可能不如預期。如果後續沒有基本面支撐,台股的狂歡可能只是短暫假象。
川普的真正目的:吐出貿易順差
川普暫緩關稅的背後,並非單純讓步,而是要各國「吐出」對美貿易順差。例如,韓國已承諾加入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管協議,換取關稅優惠。台灣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達739億美元,是否也需提出類似讓步?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台灣正透過投資與採購縮減逆差,如台積電在美設廠與採購阿拉斯加天然氣,但川普是否滿意,仍是未知數。
CSIS專家觀點:談判是結局
美國智庫CSIS專家對此局勢發表看法。威廉·賴因施(William Reinsch)就將美中這場貿易戰比喻為「相撲比賽」,目前兩個大塊頭正試圖將對方推出土俵。
賴因施認為,中國報復在意料之中,雙方互嗆之後最終還是會走向談判,達成「小協議」並各自宣稱勝利。CSIS專家菲利普·盧克博士也補充,中國經濟雖有弱點,但已提升韌性,未來可能尋求減壓機會,而非一味硬碰硬。
川普的關稅急煞車看似緩解危機,卻將壓力轉嫁中國。廠商砍單未停,供應鏈加速轉移,中國若無法有效應對,經濟與政治風險將加劇。然而,美國若因經濟放緩失去需求動力,川普的勝利也可能只是短暫假象。90天後的談判結果,將決定這場貿易戰的最終贏家。
在這場關稅博弈中,台灣廠商與投資人需靈活應變,才能在亂局中找到生存之道。究竟誰能笑到最後?答案仍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