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實在太過努力想要把90%變成95%,但如果有個地方,能讓你從0%成長到80%,那你要不要去試試看?」群暉科技執行長許格超接受專訪時,下了這個結論。
服務業創新是台灣下一個產業機會?
眾所周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革命性新技術,將改變世界經濟的新走向,背後靠的都是「軟體」思維的實現,但「硬」了數十年的台灣產業,也因為過去硬體成功的包袱,在從工業轉型到服務業階段時,總顯得有些寸步難行。
對此,中研院士王平等人歷時27個月研究的《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報告中,明確建議以創新和強化產業軟技能兩大方向,作為台灣經濟轉型的突破口,而網路儲存設備(NAS)廠群暉科技就是大家津津樂道,「以軟帶硬」的絕佳案例。
在台灣談起群暉,10個人裡面可能有9個沒有聽過,剩下1個知道的人,在科技業工作。不過,群暉以自有品牌Synology 躋身NAS龍頭,產品行銷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歐洲市占率更高達4、5成,在當地名氣可是超越台積電。
「可以說我們重新定義了這個產業,」許格超笑容靦腆,語氣卻非常自信。
隨時擁抱新趨勢,還要快、狠、準
創業於2000年的群暉一開始做的,其實是軟體代工授權,然而過沒多久,他們就發現,當客戶買回去的產品出問題時,必須層層回報給代理商、經銷商、代工廠,過程太過冗長導致企業客戶根本沒有辦法等待,也讓群暉剛開始幾年的營收總是起伏不定。
既然這條路不可行,他們決定自己面對市場、面對客戶。2004年起,群暉從軟體代工轉向自有品牌經營,當時適逢數位相機、mp3出現,可靠的儲存裝置變得非常重要,群暉當機立斷順勢切入當時很冷門的家用NAS,立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也成功打造出口碑。
乘著趨勢的翅膀起飛,接下來他們也不斷調整產品發展策略,例如監視器、智慧型手機普及下需要更優質的儲存設備,群暉一項都沒有錯過。今年更在歐洲自建機房,跨入公有雲市場,客戶可以把備份資料放在雲端,私密資料繼續放在內部,打造出「混和雲」的服務架構。
「當我們成功建立生態系統,我就有自訂規格、完整佈局的能力,這時候其他廠商就難追上我們了,」許格超說。
至目前為止,儲存在群暉NAS裡的照片已經超過379億張,每個月仍高速成長當中,因此群暉再度導入新的深度學習技術,運用於多媒體管理上,「我們必須不斷地擁抱新的趨勢,許多公司嘗到成功滋味後,就停止觀察了,」許格超點出問題。
求才不要再看CP值,給年輕人更多舞台
然而,談到趨勢和轉型,他們並不是唯一一間「懂」趨勢的公司,只是在全球大型儲存商營收不斷下滑的同時,群暉去年營收卻逼近百億,今年更要挑戰2位數成長,成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第一,只看到趨勢沒有用,比的是你跟上的速度快不快、做得好不好。再來,領導人的眼界夠不夠遠,還有能不能找到對的人,」許格超分析。
創辦人翁英暉、廖群皆出身自微軟,群暉在PTT科技版中被鄉民稱為「面試的大魔王、資工系的聖盃」,來源就是知名的「白板考」,4關面試裡的3關,面試者要直接在白板上應答,主考官藉此觀察面試者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體合作能力,以及態度。
「我們不要只會寫程式的工具人,你能夠為公司帶來哪些加值?」許格超開宗明義地說。舉例來說,群暉是NAS業界中數一數二年年舉辦使用者大會的公司,口才好的研發工程師也能直接站上講台,向台下數千使用者介紹新產品,直接傾聽客戶的需求和回饋。
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軟、硬思維的差異,在群暉每個員工時時刻刻都有新的挑戰,但同時這也代表著員工能有更大、更多元化的舞台發揮和嘗試,當然薪資回饋也不會少。
台灣人才有能力優勢,但留才、攬才需要更完整配套
許格超觀察,台灣軟體人才的數學、程式基礎能力都打得非常紮實,換言之,人才是有的,許多年輕人也都有發展台灣品牌的夢,卻因為相對缺乏發展空間,多數人都出國念書,最後直接待在國外了。
「台灣缺乏一個軟體的領導者,」許格超直言,所謂的硬體思維是減法,但軟體思維是加法,過去產業成功的經驗用在新的產業上到底有沒有幫助,必須被仔細檢驗,當政府過去能找回張忠謀發展半導體,那麼對像杜奕瑾這類願意回台的軟體人才,政府是不是能夠給予更多資源和配套,以人才帶領企業轉型,「這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