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薇拒為國家參賽,一句「我不是國家養大的,是民間養大的」引起討論,有人力挺、有人不捨,也有人勸先為國爭光後再求補償。在台灣培育體育選手有多難?幾位親身經歷的人士現身說法,談政府對待體育人的第一手感受。
國家消費運動員
一位從奧運退役後現任高中體育老師的女壘國手,談起國家對運動員的不公對待仍是不勝唏噓。她認為跟社會氛圍有關,即便教育部近幾年積極提倡適性揚才,體育仍是邊緣志業,外界還是會將體育人貼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標籤,連帶影響體育專才的職涯發展,唯有比賽得獎時才為他們喝采、沾光。
「以體育選手為職業的風險太大了。」她說,能打到像楊淑君、陳詩欣這樣奪牌的人很少,也只有奪牌後才可能靠著獎金及個人名聲接下代言過活,否則對其他亞運級以下的選手來說,比完賽除了從事教職,少有其他出路,且在政府沒有妥善的照顧之下,許多人需打零工過完下半輩子。
她也勸學子別讀體育班、體育系,畢竟在台灣,體育不能是唯一技能。至於政府祭出「相忍為國、大局為重」的說詞,她認為國家應先檢討不照顧選手、讓球員出走的問題。「職業選手以個人職業發展為考量哪裡有錯?」她說陳偉殷、王建民不接受國家徵召也情有可原,沒道理將體育職業選手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培養運動員看家境
政府挹注的體育資源不足,外傳是許多球類協會從中牟利。一對收入不高、但和謝淑薇父親一樣對體育熱中、全力支持孩子打球的夫妻說,政府的體育資源確實被協會組織吃光,常虛報金額領經費但不用在選手身上,要培養運動員,靠的是家長。
除了20歲以下需自費參賽,以他們家打曲棍球、溜直排輪來說,小孩前年全民運接力,原本金牌獎金12萬,因後補上需繳4萬給教練。媽媽感嘆地說,世界盃金牌韓國選手年薪是一億韓幣(約280萬台幣)加獎金,台灣是60萬台幣,再加上教練抽20%,所以若運動員能被挖角,「我們都知道那是可以繼續走體育路的唯一方法。」
家長說,孩子去年第一次能夠比世界盃,是因為首度在台灣舉辦,否則旅費20萬,「選上才是擔心的開始。」另外,政府對運動員養成教育投注的經費幾乎是零。
一位負責巧固球比賽的國小體育老師說,只有有錢的家長會才足以支付比賽及練習費用,否則即便學生再有實力,比賽晉級後也會因經費問題放棄,因市府補助一年僅一次,但比賽一年三次,照這種道理,能打球的孩子不是因為夠努力,而是家境夠好。
體育競賽唯一競標者
培養體育人才需要錢。政府承諾盡力補助,但事實是民間感受不到。經費都去哪了?外傳協會組織楷了不少油水。
日前「拍桌」謝淑薇的中華奧會副主委蔡賜爵,被爆出私人經營的運佳旅行社,長期承攬奧運相關生意,儘管監察院介入調查,指其違反利益迴避原則,但該旅行社也只是將負責人從蔡賜爵改成兒子「蔡逸凡」。
查詢歷年台灣採購公報也可發現,近三年得標總金額從3千萬到5千萬不等的運佳旅行社,全是政府體育競賽標案的贏家。一位與其合作過標案的學校老師說,雖然歷年都是公開招標,但都「僅此一家」參與競標,該旅行社與政府體育機關關係匪淺,令人好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