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叫「台灣」?根據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由於閩南移民常因水土不服病死台灣,便以埋冤魂之地稱呼,而台灣便是「埋冤」的台語發音。不過,歷史學者李筱峰表示,台灣一詞其實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發音的「大員」,指今天台南安平一帶。
「十六、十七世紀,外國船隻來台,多在大員(今台南安平)一帶登陸,當船員上岸詢問『這裡是什麼地方』,聽見對方回答『大員』,便以為整個島都是大員,後來漢語族人以平埔族的發音,寫成同源音譯(閩南語發音)的漢字有:大員、台員、大圓、大灣、台窩灣,最後變成台灣。」李筱峰說。
至於台南安平為何稱作大員?李筱峰指出,有一說是其發音原意為「外來者」「異形」,有壞人的意思,也是西拉雅族人對於在當地登陸的外地人的通稱,而有很多大員出沒的地方,就直接叫作大員,「無論如何,今天台南的安平,在十七世紀中葉叫作『大員』,當時的大員市鎮是一個熱鬧的商區,荷蘭人又稱熱蘭遮市鎮,在熱蘭遮城堡(今安平古堡)東側。」
李筱峰日前出席《以地名認識台灣》新書發表會,解密台灣之名的由來。他說,地名常由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變遷等多種面向而生,可反映出地景、文化等歷史內容,「台灣每換一個新的統治群體,就會產生或更改地名,因此小小島嶼上,地名多元且複雜,這也記錄了台灣歷史主權者變換頻繁的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不斷被殖民的身世。」
他也解釋,自己雖是歷史研究者,出書討論地名並非要搶地理學者的工作,「我必須先解釋,一般寫地理的學者,都用區塊去寫,比如從台南縣寫到麻豆,再寫到各鄰里,非常非常細,這些材料我蒐集起來,再用歷史的手法改寫,用歷史的角度去解讀,等於是用地名在看台灣歷史。如果是從這個角度看,了解地名就變成一種研究歷史的工作了。」
李筱峰感慨,小孩不熟台灣卻學奉化縣、翠亨村
「要了解歷史其實有很多管道,比如說我前陣子喜歡用歌謠去看背後的歷史,因為每個階段都有屬於自己的歌謠。就像1960年代的一首歌〈孤女的願望〉,歌詞就是在寫60年代,當時農村勞力往市區集中,少女去都市求職的一個故事,所以歌的背後就是歷史。同樣地,地名的背後也都是歷史,……」李筱峰說。
當天,他也回憶,在1985年夏天第一次前往美國訪問時,自己在西雅圖(Seattle)曾遇見一名美國中學生,在聊天中忍不住發問,「你們這裡為什麼叫作Seattle?」結果對方不假思索回答:「Seattle是一位酋長的名字,由於他的努力,讓白人和印度安人之間可以和平相處,為了紀念他,大家就用他的名字稱呼這個地方。」
「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小學上課就有討論過了。」這個答案讓李筱峰十分感慨,他提到,女兒在小學一年級也曾經發問過,「爸爸,奉化縣在哪裡?翠亨村在哪裡?」卻是一個讓他感到十分訝異的問題,於是反問:「你連自己住的地方都不清楚了,還管奉化縣、翠亨村幹嘛。」結果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要考試啊。
「我就把她社會拿來看,果然,偉大的國父出生在翠亨村,蔣公出生在奉化縣,她還是要去讀這個東西,卻連自己住的地方都不熟。可是,看看人家日本、美國的小孩,小學一年級的功課是什麼?畫他們隔壁的街道,一家一家去認識住家附近的商店。這個我就很感概,我那個年代是這樣,到她也是這樣。」談及此節,李筱峰忍不住嘆了一口氣,隨後補充:「還好現在沒有了。」
出身台南麻豆,李筱峰曾翻植物大全找由來
「那個美國中學生的回答也讓我想起,自己雖然出生在台南麻豆,可是一直到高中,都還不知道麻豆這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他說,自己考上台南二中後,前往台南市念書,當時有同學問起:「你是麻豆人喔?你們那裡是不是有一種豆子叫麻豆?」讓他當場一愣,「我想,我住在台南住那麼久,怎麼不知道有種豆子叫麻豆。」
「我回去問阿嬤,得到的回答也是『敢有?麻豆是圓的還扁的,甜的還鹹的?毋知呢!』我趕快翻植物大全,結果都找不到,怎麼會這樣?」李筱峰至今仍用一種難以置信的口氣描述:「我去問了親戚朋友、鄰居,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都是回答一出生就這樣叫了,也不知道原因。」
一直到他攻讀台灣史,終於找到答案,原來是麻豆也是來自平埔族的發音,西拉雅語念作「Mata奧」漢字音譯成麻豆;他指出,Mata據說是眼睛的意思,後來引申為中心點的涵義,「奧」則是指港口,所以麻豆以前很可能是某種範圍的中心點,旁邊又因為有個倒風內海,所以最後念成「Mata奧」。
「這些我不知道,其他麻豆人也不知道,是誰的責任?教育的問題嘛,因為教育只想讓我們認識翠亨村、奉化縣,老一輩都是受到那種去台灣化的教育。」李筱峰直言,一個人如果都沒有真正認識過自己居住的地方,恐怕不會產生任何感情,「所以,在我慢慢學習歷史後,就覺得我應該去推動一種教育,我自己以前的缺失,我不希望後代繼續缺失下去,……」